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关于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若干思考
2013-06-25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作者:张红宇 张海阳 李娜)   

  加快新型经营主体的人才培养和引进

  职业前途和社会评价,对从业者非常重要。吸引年轻人、高素质人才投身农业,需要加快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根本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让农业成为能赚钱、有地位、有前景、有尊严的职业。

  与传统一般小农相比,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要体现在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新装备等方面的集成上。随着经营规模扩大,新型主体普遍感到知识技术欠缺和人才储备不足。种粮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特别是从事高效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一方面强烈感到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也求贤若渴。在齐河和武城,食用菌生产是一大产业,但人才较为缺乏。丰裕食用菌有限公司高民介绍,目前食用菌产业缺乏实用型技术人才,农业院校的食用菌人才培养太少,现有许多从业人员是学微生物的。松江家庭农场主李春风虽然只种粮和养猪,而且参加过政府部门组织的小麦种植、生猪饲养、土壤施肥等多项培训,并获得好几本证书,但他仍然感到自己在农业技术上还需要不断提高,才能满足农场经营发展的需要。

  近几年,我国在新型农民培养以及农业高素质人才的引进上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相比差距还很大。农业后继乏人问题突显,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刻不容缓。为此,要重点抓好两大方面:

  一是大力加强新型农民培养。

  从国家层面制定中长期新型农民培养规划,针对返乡农民工、农村能人以及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等,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组织多种形式农业技术培训,培养大批农村适用专业人才。探索建立职业农民资格认定办法、农业行业准入制度,不断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二是加大外部人才引进力度。

  从政府补贴、社会保障、项目扶持、金融服务、土地流转、职称评定、上升通道、社会评价等方面创新制度和政策,吸引富有创新精神、专业知识较强的大中专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献身农业。职业前途和社会评价,对从业者非常重要。吸引年轻人、高素质人才投身农业,需要加快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根本转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让农业成为能赚钱、有地位、有前景、有尊严的职业。

  有效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

  新型经营主体需要政府扶持的事项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保障土地经营权以稳定生产基础,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强化生产能力。

  在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过程中,政府扮演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调研中,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对政府扶持充满期待,对政府作用积极评价。新型经营主体需要政府扶持的事项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保障土地经营权以稳定生产基础,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以强化生产能力。具体地,政府作用要突出以下三点:

  一是创新农村土地制度,稳定农民土地预期,促进土地流转关系保持稳定。

  这是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各类主体共同关心的问题。松江区探索将家庭农场土地承包期确定为至少三年,将种养结合和机农一体家庭农场的土地经营期延长至5年以上,仍不能消除家庭农场主的顾虑,对经营者的长期投入有影响。山东有些种粮大户的土地流转合同短至一年一签,流转关系很不稳定,不利于种粮大户稳定投入、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通过土地确权颁证,完善法律法规,对农民土地承包权实行物权化保护,彻底消除农民对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担心和顾虑,并辅以社会保障、非农就业、流转收益等方面的支持措施,让不愿意种地的农民长期稳定地转出土地经营权。

  二是适当加强引导扶持,改善新型经营主体发展环境,提升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质量和速度。

  新型经营主体在发展初期往往遇到多种困难,在信息获取和发展规划方面缺乏指导,在资金筹措、人才培养、物质装备方面需要扶持。各级政府要对中小型经营主体、适度规模的经营主体给予更多关怀和帮助。在农业用地规划管制和用途管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市场秩序等方面,政府要真正做到不缺位、不越位,有效弥补市场失灵。

  三是强化重点环节农业生产性服务,解决新型经营主体解决不了或解决不好的事情,不断增强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能力。

  发达的社会化分工是提高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条件。种粮大户、家庭农场最大优势在于抓好生产管理,其他重点环节的生产性服务可以由合作社、专业公司、公共服务机构等承担,如技术推广、农资配送、机械作业、统防统治、抗旱排涝、信息服务、产品销售等。政府需要统筹谋划、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强化支持,推动建立公益性机构和经营性机构相互配合、保障有力、运转高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作者单位: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0507-1.html

标签:农机 发展 若干 思考 主体 经营 扶持 新型 农业 关于

上一篇:现代农业风头正劲 城市农场引人关注
下一篇:我国力推农业信息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