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首页 > 热点新闻 > 正文

地方土改:现代农业发展与现实制度的矛盾重重
2014-08-13   来源:期货日报   

  “真正搞农业经营的,如果没有政府扶持政策,财政补贴和贷款支持,搞成功赚钱很难。”在他看来,农村土地集中流转,如果被钻了空子,农民非但当不上股民、市民,领不到工资,反而变成失地农民。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则提醒,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规模日益增大,要警惕我国耕地用于种粮的面积“非粮化”的趋势。

  “很多发展中国家的粮食生产都存在着一种新功能剪刀差’现象,也就是种植粮食与经济作物的收入差距越来越大,农民种粮与出外打工的收益差距也越来越大,粮价上涨的速度赶不上农资价格上涨的速度。”郑风田表示,种粮经济效益越来越低,就为在流转土地上的各种违法行为提供了强大动机。国家层面和各地政府必须划定基本农田范围,并严禁基本农田土地流转后进行“非粮”种植和开发。

  打破身份枷锁

  “将来的农民是种植业职业,而不是身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描绘中国经济改革前景时曾特别强调。近期,国务院公布的户籍制度改革意见提出,打破农业和非农业身份的差别,促进农业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

  记者在实地采访与调研中感受到,一方面,正如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兼办公室主任陈希文所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牵涉面广,在体制方面触及的层次深,改革会对整个农村的经济社会制度产生非常深刻和长远的影响”;但另一方面,随着农村人口结构的变化以及提高我国农业生产效率的要求,农村土地流转趋势事实上已经不可阻遏,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在清华大学教授崔之元看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克服了改革开放前人民公社所形成的“公地悲剧”,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这种一家一户为经营单位的模式又反过来形成一种“反公地悲剧”,妨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土地制度改革应该朝着有利于发展、共建共享、共同富裕方向进行。

  赵宜胜也指出,土地制度改革之所以如此纠结,土地在农民身上承担了最后的社会保障的功能。农民普遍想法是如果在城里干不动了,宅基地和土地,是回到乡下后一份最终的保障和依靠。“如果进城打工的农民获得了城市居民现有社会保障,土地改革的难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在描绘中国经济改革前景时,特别强调中国要实现城乡居民身份无差距,要努力城乡缩小社会保障差距,逐渐走向一体化。“将来的农民是种植业职业,而不是身份。” 厉以宁认为。

  “土地改革涉及利益的重新划分,是改革向深度推进必然会遇到的硬骨头’,土地改革不能搞单兵突进,不能简单地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让农民过多承担风险,而应该有系统改革、配套改革并行的思路,让农民平稳成为市民。目前推进的缓慢,是改革配套没跟上,不健全,不完整。”中国社科院一位长期研究土地问题的学者表示。

  记者注意到,近期的一系列政策正在明晰土地改革的新方向,国务院刚刚公布的户籍制度改革意见提出,打破农业和非农业身份的差别,促进农业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并获得实实在在且持久的利益共享。

  与此同时,国土资源部近日明确将“征地制度改革”、“农村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改革”三个领域,作为土地改革的“新秩序”。紧接着,8月10日,国土部明确将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实施进程,强调要为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奠定产权基础。

  此举让农民在未来有望成为土改的利益分享者,在土地改革的利益博弈中获得更加公平地位,使得土地改革能够平稳推进。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50-144823-1.html

标签:制度 矛盾 重重 现实 土改 现代 地方

上一篇:农村宅基地确权提速 小产权房转正存争议
下一篇:中国粮食补贴政策与WTO规则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