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浅析农机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2011-05-12   来源:山东农机化信息网   

  农业机械化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要素。因此,发展农业机械化既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又是建设现代化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一个值得我们探讨的课题。为此,我局组成专题调研组,在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巨野县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与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对策与措施。

  一、农机化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占有主导地位

  现代农业是以农业机械化为物质技术基础的农业,改造传统农业的关键是引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农业机械化作为农业发展的关键载体,在建设现代农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⒈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力。巨野县2010年农业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到77.2%,农机化综合水平的提高使其在耕、种、收、植保、运输等高劳动强度的生产环节中替代了70%的人工劳动,改变了传统农业种植模式;通过机械化耕作,增加了耕地的复种指数,大幅度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了抗御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加了粮食产量,2010年在耕地面积减少的情况下,巨野县粮食总产量达到52.3万吨。通过机械深松整地,改良了土壤结构,推行秸杆还田机械,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和肥力,推动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⒉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国家和各级政府都高度关注“三农”问题,农机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相继出台,补贴力度逐年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深度发展,农业机械迈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批新型农业服务组织与农户联手打造的规模种植基地蓬勃兴起,如田桥镇朱烟墩农机科技示范基地、时屯农业生态示范园,独山镇经济作物示范基地等。这些规模种植基地大的有3000亩,小的也有500亩,非常适合农业机械高效率作业;特别是省农机深松整地40万亩试点示范项目成功落户巨野县,对于培育优质粮食产业基地、调整产业结构、发挥农机行业的优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此同时,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向非农业转移,农民对农业机械作业的需求自然提高;以农村土地流转为载体的种田大户应运而生,他们对高效率的农业机械的作业需求更加迫切。目前,巨野县的农机农田作业已由原来耕整、排灌、脱粒发展到农业生产耕、种、收的全过程、系列化、一条龙作业。

  ⒊增加了农民收入。要实现农民生活质量提高的前提是实现农民增收,而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民增收的关键。第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我县直接从事农机作业的农民机手已经超过8000人,年经营收入大多达到2万元左右,5万元以上的农机大户就达到了112户。第二,农业机械化作业为农民实现了节本增效。使用农业机械,极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成本,减少了农作物收获的损失,增加了农民收入。据统计,巨野县小麦生产采用联合收获机其生产效率是人畜力作业的20倍,采用玉米全过程机械化生产,可以使玉米增产10%以上,每亩降低成本180元以上。

  ⒋改善了农村生产条件。农业机械作为农业科技的载体,为促进土地流转、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种植提供了物质保障,改善了农村生产条件,把农民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把农业从落后的生产方式中解放出来。巨野县是鲁西南优质粮食产业基地,土地肥沃,地势平旷,大中型农机具作业基础条件优越,有利于大中型农机具作业。2010年巨野县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04.8万千瓦,同比增长5.6%;争取农机购置补贴项目中央财政资金960万元,推广新型农机具2000余台套;带动农机总投入4000余万元。实现机耕作业面积112.6千公顷,机收作业面积99.8千公顷,农机运输总量达到10.5亿吨公里,全县农机经营总收入达3.2亿元;农机化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农机经营效益的快速增长,极大地调动了农民应用新型农业机械的热情,有力地促进了巨野现代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⒌加快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全县农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彻底改变了传统农业的耕作模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根本转变。新机具、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使农业“耕、种、收、管”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减轻了农民劳动强度,使近50%的农民从传统农业中解放出来,从事二、三产业的发展。据统计资料显示,巨野县一、二、三产业劳动力结构中,第一产业结构逐年下降,“十一五”期间,全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从2006年的6万人,上升的2010年的15万人,占农村从业人员的40%以上,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利用,对促进整个经济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⒍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农业机械化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凸现,并取得社会的高度认同。大量先进适用型农业机械的推广应用,使农业节本增效和资源利用率更加提高,低能耗、低污染、“低碳农机”备受农民青睐,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特别是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抑制地表扬尘,防止水土流失起到了良好的保护作用。

  二、制约农机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虽然农业机械化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按照市场农业、现代农业要求,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⒈地方财政投入不足。虽然巨野县地方财政收入不断增加,农民收入不断增长,但真正投入农业机械化的比重偏低。广大农民对农业机械化补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购机补贴政策总量有限,从而影响了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新型农机具的推广过程中,更是难上加难。如:自走式玉米、小麦收割机和“80型”以上大型拖拉机农民普遍反映较好,但买不起,从而影响新型农机具的推广应用。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基础设施薄弱,普遍存在“有机无路走、机闲无处放、机坏无处修”的现象,提灌设施老化严重,田间道路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严重的影响了农机化和现代农业的发展。

  ⒉农机装备结构不尽合理。虽然巨野县的农机拥有量大幅度增长, 85%以上的农户家中都购置一些中小型农机具,但新型、复合型、高科技含量农业机械偏少,装备结构配置不合理,小型农机具重复购置现象严重,农机具配套率较低,作业规模、作业效率受到限制;适用于粮食作物的常规农机具多,满足特色农林牧业、经济作物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机具少,特别是设施农业机具少;产中作业和运输服务机械多,产前、产后机械少。

  3.机械利用率不高。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机利用率和农机化水平是关键。在当前农村经济状况下,不少农民家里基本上都有一两个小型的农业机械,但配套比较低,且农机机型繁杂、机具繁多、主部件又不能兼容,同时农机具的使用受区域性或季节性影响很大,作业量不饱和,闲置时间长,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严重浪费。

  4.农机服务体系不健全。推广使用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离不开社会化服务,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巨野县18个镇区办中,虽然都设有农机管理机构,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基础设备明显不足,农机鉴定、推广、监理、维修体系不规范,根本不能达到真正的管理、推广、技术服务等要求。农机社会化,专业化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形成。农机大户少,农机专业服务队、农机协会、农机合作社等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和中介服务的市场规模不断扩大,但农机服务的组织化程度发展刚刚起步;巨野县目前农机合作社已发展到36个,近年来,农机合作社按照“五统一”的要求,实施集约化经营、规范化管理、规模化作业,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是,全县农机合作服务组织总量偏少,部分农机合作组织规模小,发展不平衡,机械装备水平远远不能满足全县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5.农业机械化发展后劲不强。我国农机生产企业有近万家,但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质量和性能也不稳定,不能适应不同农作物种植模式。科教兴机还没有真正成为自觉行动,农机科技储备不足,新项目、新机具、新技术研制开发推广力度不大,农机科研成果转化率有待提高。面对网络信息时代,巨野县农机信息网络还不健全,农机化信息人才缺乏,镇区办基本上没有配备专门的网络信息员去从事一些对作物种植面积、成熟时间、机收价格等信息的采集、汇编、发布工作,以至这些有用的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到上级部门。对外界的一些作业信息也不能第一时间掌握,从而无法对广大农机户进行正确的指引和协调。导致局部地区农机供大于作业需求或需大于供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许多信息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没有信息技术支撑的现代农业建设是很难发展的。

  三、农机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十七届四中、五中全会指出,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把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2010年7月5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明确了我国农机化发展的总体目标,农机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和重要标志,发展农机化事业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⒈与时俱进,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农机发展观。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农机化发展的主体是农民,这就要求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首创精神,切实调动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和开展农机作业的积极性,不断减轻农业劳动强度和农产品生产成本,切实提高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二是树立实事求是的观念。充分发挥政府及职能部门的规划指导、技术服务、资金投入和组织协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根据我县各镇区不同地理条件、生态特点,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区分轻重缓急,抓好重要季节、主要作物、关键环节和重点区域的农业机械化生产。三是树立效益要最大化的观念。采取全方位的管理措施,提高农业机械的利用率、作业效率和经济效益,让农民充分感受到农业机械给他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进一步激发他们发展农业机械的强大源动力。四是树立资源优化配置的观念。遵照规模经济理论,依靠资源重组和优化配置,发挥规模化优势,培育农业机械跨区域作业市场,提高农业机械作业的专业化和组织化程度。

  ⒉统筹发展,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要把推进农业机械化纳入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导向,农民投入为主体,农机合作组织投入为方向的多渠道、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机投入机制。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支持农机化事业,鼓励各种经济组织和个人投资发展农业机械化事业,动员农民组建农机合作社,将资金集中起来,以合作社为单位购买机具,开展经营,使农机化事业与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⒊市场引导,健全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本着“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打造农机社会化服务品牌。突出农机社会化服务“一条龙”作业,大力引导和扶持农业机械化合作组织、农机大户,扩大农机服务领域和规模,促进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通过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充分利用社会力量为农业机械使用者经营者提供信息和技术咨询、技术和安全知识培训、机械维修等方面提供服务。合理配置资源,积极推进农机信息化建设。要建立健全高效的农机化信息服务网络,科学规划、合理配置信息资源,用正确的市场信息来引导农民的投资方向,促使投资、配置、运用逐步进入良性循环,最终达到提高农机化经济效益的目的。

  ⒋因地制宜,推动农业机械化科技进步。加强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以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种粮大户、农机大户、农机科技示范户为主体,农机生产流通企业为补充的,多种层次、多种形式、功能齐全的农机推广服务网络,推动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机科技人员和农民的素质,通过法规、政策、资金引导、鼓励和支持农民提高自身科技文化素质,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和农机化事业的发展。

  ⒌项目带动,提高农业机械化综合水平。一是要用足用活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结合实际,进一步扩大财政的购机补贴扶持力度,明确补贴重点和标准,逐年加大补贴资金总额和补贴范围,对列入规划的农机专业村(户)给予适当的政策性扶持。二是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扩大补贴覆盖面,让更多的农民得到实惠,进一步加强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契机,采取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原则及项目带动战略,加强农机化示范区建设。积极支持和鼓励土地经营权向种养大户、工商业主、经营能手流转,通过集中示范,促进土地合理流转,探索农机作业服务和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的新模式。

  实现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的第一年,在农机化事业发展进程中,我县将按照“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的发展战略,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新形势、立足新起点、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全面推动农机化和农业现代化又好又快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1930-1.html

标签:农机 地位 作用 现代 浅析

上一篇:浅析山东莱阳农机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要在提高农民认可度上狠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