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科技,才能实现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
“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提升自主创新和成果应用水平,强化建设现代农业的科技支撑作用,只有调整结构和创新经营方式,通过科技创新撬动农业‘转型升级’,才能实现农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才能真正推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自治区农牧业厅副厅长赵存才说。
目标锁定:实现顶天立地
“农业科技创新的方向就是要做到‘顶天立地’。‘顶天’,就是要着眼长远,及时掌握适用于各地的农业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力争在前沿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立地’,就是要从现实紧迫需求出发,让农牧业科研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发挥作用,为农牧业增产、农牧民增收、农村牧区繁荣注入强劲动力,真正解决科技”最后一公里“的问题。”王贵平展望自治区现代农业的未来时分析。
赵存才在谈到这一问题时说,解决科技“最后一公里”看似一个技术问题,实际上是涉及方方面面的组织系统,必须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全面提升农业整体素质,促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
据了解,近年来,内蒙古各级农业技术推广站的技术人员在技术创新和工作创新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在技术路线上他们始终坚持挖掘已有技术潜力与开展技术创新相结合,把技术调研与技术集成贯穿于技术推广工作中;在技术创新上他们始终坚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把配套农机具的改进与研制贯穿于技术推广工作中;在工作方法上他们始终把服务中心工作与开展自主业务相结合,把新技术的研发、引进、试验示范贯穿于技术推广工作中;在队伍建设上他们始终把内部挖潜提升与充实扩大相结合,把搭建平台、培养打造本土专家贯穿于技术推广工作中。
“农业技术人员始终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根本任务,把技术创新和工作创新作为根本动力,把强化对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技术支撑作为根本目标,但是,他们的队伍中也存在着许多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问题。”王贵平分析。
技术创新仍然不足,特别是在耕作栽培领域缺乏突破性的技术;技术到位率不高,许多技术没有发挥应有的增产增效作用;技术队伍不强,不仅数量不足,而且素质不高,特别是工作理念和知识还不能很好的满足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
谈到问题,专家们坦然面对,但更多的是下一步的发展思路。
王贵平说,当前,农业科技需求正向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拓展,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就是要做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就是要为广大农民的最根本利益服务。
2013年,内蒙古将在抓好粮油作物高产创建的同时,重点推动均衡增产,力争通过高产创建项目的带动,涌现出一批“吨粮县”、“吨粮乡”、“吨粮村”,把高产创建的成果转化为粮油作物的生产能力,推动全区粮油作物均衡增产。
在农机农艺融合与技术培训上下功夫,以粮油作物高产创建活动和良种推广补贴、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建设示范项目、配方施肥、东北玉米“双增二百”科技行动等项目为依托,进一步提高五大作物五项核心技术的到位率,为全区粮食稳定增产提供技术支撑,全年完成五大作物五项核心技术目标任务5000万亩。
将依托农业部玉米“双增二百”、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耕作栽培新模式示范项目、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自治区玉米、马铃薯和向日葵示范团队等项目,在玉米等8个主要粮油作物上开展新技术试验示范。
3月21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深入巴彦淖尔市调研时指出,要在不断增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规模化养殖业,大力调整种养业内部结构,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品牌,推动传统农牧业新型化,争当全区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排头兵。
王君对内蒙古粮食主产区――巴彦淖尔市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期望,无疑也是对全区现代农业发展的期望。而2013年及今后一段时间全区农业重点工作,正在向着这个愿景前进。我们也有理由相信,内蒙古,把科技“最后一公里”,缩减至“零公里”,时间应该不会太久。(王国英)
产经热词
县域经济发展
自治区党委九届五次全委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讲话中强调,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和工作推进力度,提高防汛抗旱、防灾减灾能力。
农牧业现代化
4月1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赤峰市调研时强调,产业结构调整不仅要调整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而且要推进每一个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要通过大力推动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促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转变,实现农牧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
传统农牧业新型化
3月21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深入巴彦淖尔市调研时指出,要在不断增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和规模化养殖业,大力调整种养业内部结构,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品牌,推动传统农牧业新型化,争当全区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