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科技:打开现代农业之门的金钥匙
2013-05-29   来源:内蒙古日报   

  林西县的高产创建项目是自治区农业科技项目的一个缩影。

  2008年,内蒙古开始实施高产创建项目,5年来已建设高产创建示范片927片,累计创建面积1182.37万亩。

  2012年,是高产创建项目迅速发展的一年,全区在12个盟市77个粮油糖主产旗县、市区和农场建设415个国家级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共落实创建面积486.6万亩,涉及438个乡镇、1583个行政村、29.28万户。

  415个示范片的测产验收显示:总增产26.44亿斤,项目户户均增粮1万斤,辐射带动全区粮油糖均衡增产累计达到57.61亿斤。

  自治区党委九届五次全委会议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讲话中强调,基础设施薄弱是制约内蒙古县域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和工作推进力度,提高防汛抗旱、防灾减灾能力。

  的确,内蒙古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较差,农业生态十分脆弱,旱地面积比重大,土地瘠薄,水资源严重缺乏。

  这种情况下如何增加农田效益,显然是农业增产的一道难题。而高产创建项目的喜人成果证明:农业技术的推广正在成为破解这道难题的“金钥匙”。

  近年来,自治区农业推广技术得到了有效应用。土壤改良培肥技术、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进农田节水灌溉技术等促进了耕地质量的全面提升,夯实了内蒙古粮食生产连续稳定增产的基础。

  “农业推广技术中,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项目的增收效益十分明显,亩纯增收可达300元以上,比半膜覆盖亩增产400斤以上。”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推广研究员马日亮介绍。

  “这项新技术的确好,我种了17亩玉米,平均亩产达到2258斤,农业部的测产专家说,这是高纬度旱作地区的吨粮田呢!”只要一说起去年的收成,赤峰市喀喇沁旗王爷府镇团结地村村民于国臣就乐得合不拢嘴。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膜覆盖双垄沟播技术在全区的推广面积达到66.2万亩,范围扩展到7个盟市的近30个旗县区。

  技术支撑:撬动转型升级

  4月1日,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在赤峰市调研时强调,产业结构调整不仅要调整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而且要推进每一个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当前,要围绕农牧民增收这一核心任务,大力推动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促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转变,实现农牧业现代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

  那么,农业内部的结构如何调?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怎么转?

  事实证明,根本出路只有一条――必须通过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

  回顾过往,上个世纪80年代后的杂交玉米、杂交高粱大面积推广,化肥开始推广使用,地膜覆盖技术在取得蔬菜栽培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向大田作物推广,农业新技术应用面积不断扩大,农业的科技含量明显提高,粮食单产由1979年的162斤/亩,提高到1985年的235/亩,提高了45.1%。

  1986年到1998年,内蒙古以“1122”工程、“丰收计划”为龙头,全区普遍推广了优良品种、地膜覆盖、水稻旱育稀植及抛秧、马铃薯脱毒种薯等技术,农业技术普及率和覆盖率显着提高,粮食生产快速增长。粮食总产由200亿斤稳定达到300亿斤。之后,粮食总产增长速度进一步提高,由300亿斤稳定达到400亿斤仅仅用了6年时间。

  “近年来,农业科技在自治区农业发展中进一步有效应用,且效果突显。特别是依托高产创建活动,内蒙古推广的针对玉米、大豆、马铃薯、小麦和水稻五大作物五项核心技术,已成为高产创建活动、良种推广补贴、基层农技推广改革与示范补贴项目、配方施肥、东北玉米”双增二百“科技行动等项目的主要技术支撑,被列为全区重要粮食增产技术。”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王贵平告诉记者。

  目前,全区运用玉米“一增四改”技术、大豆垄上三行窄沟密植技术、马铃薯“两增五推”技术、小麦综合高产配套技术和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种植面积达5297.8万亩,技术覆盖率达63%,共落实在11个盟市75个旗县(区)和4个农场,实现总增产72.65亿斤,总增产值87.77亿元,总纯增收益46.61亿元。

  显而易见,农业科技的广泛应用是内蒙古粮食丰产的重要保证,更是提升农业生产内涵的关键。只有科技,才能把农民从“靠天吃饭”的窘境中解放出来。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0586-1.html

标签:农机 打开 科技

上一篇:农民合作社:现代农业经营的生力军
下一篇:家庭农场当前最缺啥?――来自农业大省安徽的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