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菜有大棚,撒药有飞机,农技到地头……伴随着内蒙古农业科技创新的推进,农民的惊喜,接踵而至。
百亿斤粮食增产工程、“四个一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高产创建工程……为了实现粮食增产,一批重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地开花。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政策的不断完善和提升、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发展、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普及,内蒙古粮食从生产总量、种植结构到生产方式、种植理念乃至生产环境逐渐发生着巨大而可喜的变化:
――从1978年全区粮食总产99.8亿斤,到2012年内蒙古粮食总产量500亿斤。
――2012年,全区水稻、小麦、玉米三大主粮首次超过了400亿斤。
――2001年至2012年,全区粮食产量累计达到4364.2亿斤,每年调出200亿斤以上商品粮。
骄人数据与自豪相伴,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突出贡献,内蒙古信心满怀;丰收画卷与喜悦同在,内蒙古“三农”发展已进入崭新的时代。
一切成果,科技功不可没。
从传统耕作到科学种田,从粗放经营到科技引领,2012年,自治区农牧业科技贡献率达到48.5%。
项目发力:挑起增产大梁
5月20日,赤峰市林西县万亩示范片小麦播种全面结束。这是林西县第二年承担小麦高产创建项目,示范片共涉及统部镇的5个行政村。10500亩农田将做到“六个百分之百”,即实现100%良种覆盖,100%适用配套栽培技术到位,100%测土配方施肥,100%病虫专业化防治,100%机械耕种,100%合作社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