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农民合作社“仁发模式”剖析
2013-08-29   来源:新华网黑龙江频道   

  新华网哈尔滨8月28日电(记者吴霞 管建涛)农业部经管司司长孙中华在8月23日召开的黑龙江仁发农机合作社规范管理研讨会上指出,仁发农机合作社综合了资本、土地、粮食生产等要素,是全国合作社的典范,尤其是土地股份合作效益好,又符合国家培育新型农业主体的要求。“仁发模式”表明了从事大田生产的土地股份合作也有强大的生产力,值得向全国推广。如此高评价的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记者近日随农业部及合作社领域的专家走进了黑龙江克山县河南乡仁发村。

  ――由政策而兴、因管理而失,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仁发农机合作社的成立与国家对农民合作社的支持政策密不可分。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肯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法律地位。与此同时,为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推动农业现代化,国家又加大对农户购置农机的补贴。在此背景下,黑龙江省2008年开始推动组建资产千万元以上的大型现代农机合作社,并出台相关规定,在合作社的千万元资产组成中,国家、省级补贴和社员出资占比3∶3∶4,也就是说,社员只要出资400万元。

  2009年,时任仁发村支书的李凤玉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好时机,就联合当地其他6户农民,以入股的形式筹集资金850万元,加上国家、省级补贴的资产1234万元,组建了克山县仁发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2010年,以每亩240元的价格从农民手中租赁了1100亩土地,代耕6万亩,合作社正式开始运营。但一年到头,年末只盈余13万元,若提取折旧后还亏损187万元。美好的愿望化为了泡影,部分社员忧心忡忡,心灰意冷,对合作社发展失去信心,个别社员甚至提出退社。

  问题究竟出现在哪里?仁发合作社进行了反思,省市县农委的领导也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大家最后形成了一致意见:合作社的条款对农民没有吸引力,农民不愿意带地入社,自主经营土地太少,作业地块分散,连不成片,导致大机械根本派不上用场,形成不了规模效益。代耕地不仅存在这些问题,而且在外地作业还受歧视,出现少算、拖欠甚至不付款等问题,收益更加没有保障。

  ――走规模经营、创规范管理,仁发实现华丽转身

  找准了问题,如何吸引农民以土地入社,就成为合作社的头等大事。合作社理事会经过反复商讨,做出了7条对入社社员的公开承诺,其中包括:提高土地入社折资价格,每亩350元作为保底分红,比当地农户之间自行转包土地价格高110元;国家补贴资金所产生的效益,秋后平均分配给每个成员;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合作社实行民主管理,重大事项通过成员代表大会表决,成员权利义务平等;合理分配收益,合作社没有“无主财产”,其未分配盈余为零;入社自愿、退社自由等。

  合作社的承诺,得到了村里农户的积极响应,不到一周时间,就有307户农民要求以土地入社。合作社自营土地扩大到1.5万亩,实现规模经营,为大机械作业打了基础。

  有了土地,合作社又在规范管理上做起了文章。一方面,在合作社重大事项实行民主管理,先由理事会“拿点子”,提交成员代表大会集体讨论通过,实行一人一票,由监事会全程监督,及时公开重大决议和财务收支情况。另一方面,在业务方面实行科学管理。通过统购生产资料、机械化耕作降低种植成本;通过代耕租赁,提高大机械利用率,增加收入;通过“科技包保”择优选种,保证产量,其中玉米种植时应用的“大垄技术”,使玉米密度由每亩4000株提高到4500株,单产及亩效益均大大提高。

  因全程机械化耕作,大部分社员赋闲在家,为了增加他们的收入,合作社还成立了劳务输出工作站,派人先后在北京、天津等地建立了劳务输出基地,帮助转移劳动力1000多人。

  有了好的机制,合作社的发展步入快车道。截至目前,仁发合作社社员已发展到2436户、固定资产达到2622万元、土地面积超过5万亩。合作社会计于守信告诉记者,2012年,合作社实现总收入5594万元,总支出2835.4万元,实现盈余2758.5万元。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0322-1.html

标签:农机 剖析 模式 农民

上一篇:发展新型农业:“1+4”模式阐述崇州样本
下一篇:关于家庭农场信贷服务的调查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