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市场运作、一站服务”的发展思路,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组建了综合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公司,以片区建立农业服务超市,搭建了农业技术咨询、农业劳务、全程机械化、田间运输、粮食代贮等“一站式”全程农业生产服务平台,满足适度规模经营对耕、管、收、卖等环节的多样化服务需求。目前全市已建立农业服务超市6个,拥有大中型农机具320台、植保机械700余台套,专业从业人员1600余人,服务面积达14.63万亩;
农业品牌服务体系――政府成立了农业品牌管理委员会,从事农业品牌的策划规划、包装推介、政策扶持、指导监管。目前已培育阡陌上善、文井源、枇杷茶等特色鲜明、信誉良好的农业品牌,在农业品牌的引领带动下,全市“三品一标”认证产品78个,建成5万亩优质大米生产基地、4000亩有机蔬菜基地和4万头健康猪养殖基地,“崇州造”农产品品牌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政府积极完善了农业投融资平台建设,与成都农商银行、上银村镇银行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直接抵押贷款。积极探索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员资金互助,吸收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拓展土地股份合作社生产经营资金渠道。
“1+4”为崇州带来多赢局面
“1+4”模式给崇带来了什么?崇州市青桥村党支部书记罗巡虎说:“在合作社的运作下,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的4720元上升到2011年的 6185元、2012年的8600元,今年预计将突破9000元大关。”
收入提高首先是因为粮食增收。2012年,崇州市土地股份合作社水稻平均亩产556公斤,高于全省和成都市的平均水平,比未入社农户种植水稻平均每亩高出48公斤。此外,“1+4”模式还降低了生产成本。据了解,通过农业服务超市“一站式”服务,合作社每年每亩可节约生产成本投入100元以上。
崇州杨柳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职业经理人周维松是崇州第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他现在的“年薪”在崇州当地种田人中有些让人羡慕,“我在这个合作社每年的收入大概在6万元左右;种田带有季节性,平时空闲时间我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增加收入。”
对于崇州而言,该模式带来的最大益处之一是推动了该市土地经营规模化。“当前流转方式下土地规模经营普遍面临转入成本较高、经营风险较大、农民难以分享增值收益等问题,导致土地规模化经营速度迟缓、非农化和非粮化趋势等后果。”省社会科学院对崇州“1+4”模式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形成了专题报告,他们认为“1+4”模式提供了一条低成本快速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路径。
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郭晓鸣展示了一串数据:从2010年到2012年,通过土地股份合作社,崇州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12万亩,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从2003年开始至今大力推广的种粮大户仅仅形成9000亩规模经营,其中生产规模200亩以上的仅有9户。
崇州市委书记赵浩宇认为,“1+4”模式通过土地股份合作社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推动了农业集约化生产,通过培育职业经理人实现了农业专业化生产,通过引导农民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提高了组织化程度,通过建立现代农业“四大服务体系”提升了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初步构建了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