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2016/2017年度小麦秋冬种技术指导意见
2016-09-26   来源:农业部小麦专家指导组   

  (七)旱地小麦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技术

  旱地小麦地膜覆盖技术。主要是通过地表覆盖地膜,保墒节水,提高地温,从而使旱地小麦获得高产、稳产,分地膜垄盖沟播膜际栽培和全膜覆土穴播栽培两种。

  地膜垄盖沟播膜际栽培技术。是一种田间半封闭保水栽培技术。技术要点:一是小麦收获后立即进行浅耕灭茬,伏前深耕纳雨,立秋前细犁带耙。二是施足底肥,集中底施。三是在播种前半个月左右起垄盖膜。可采用机引或畜力起垄、铺膜、播种一次完成的作业机械,也可人工畜力先起垄盖膜,然后以双行畜力播种机播种,垄距50-60厘米,垄底25-30厘米,垄高10厘米,垄顶呈弧型,垄上盖膜,两垄之间种植沟30厘米播种小麦,小麦行距20厘米,种两行,地膜两侧压紧实不留口,并在垄膜上隔3-4米,打一土腰带,以防大风揭膜。四是选用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大粒多,粒重,丰产性好的中秆品种,一般抗旱性较强的水浇地中水肥品种可选作旱地地膜栽培的品种。五是播种期比当地露地栽培推迟5-7天,播量适当降低。六是播后加强越冬期的地膜保护,防风揭膜,防人畜踩膜,雨后松土防板结。

  地膜全覆盖穴播栽培技术。整地、施肥、品种选用、播期、播量与垄盖沟播膜际栽培技术相同。不同的是不起垄,平铺地膜,采用打孔穴播,每亩3万-4万穴,每穴4-6粒。目前生产上选用的穴播机可覆膜、打孔、播种一次完成。地膜用幅宽140厘米的聚乙烯微膜,每幅播7行小麦,行距20厘米,穴距10厘米,幅间宽20-30厘米,播种深度3-5厘米。播后每隔2-3米要用土打一腰带,随播随打。播后要及时查苗补种,幼苗期生长遇到穴孔错位时要及时掏苗,掏苗后孔旁压土保持苗位。

  秸秆覆盖技术。是将秸秆还田覆于地表,起到保墒节水、培肥地力作用的栽培技术。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技术适用于北部冬麦区的西北部地区的山西、陕西、甘肃旱地麦田。河北北部、河南西北部地区也可参考使用。

  (八)小麦“一喷三防”技术

  “一喷三防”技术。是在小麦抽穗后至籽粒灌浆期,在叶面喷施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等混配液,通过一次施药达到防病、防虫、防早衰的目的,获得提高粒重的效果。“一喷三防”应根据病虫和干热风的发生情况进行1-2次。这一时期的主要病害有白粉病、锈病、赤霉病、纹枯病,不同麦区的主要病害不同。虫害主要有蚜虫、吸浆虫等。导致小麦早衰的气象灾害是干热风,叶面喷施0.2%-0.3%的磷酸二氢钾溶液可提高小麦抗御干热风的能力。该技术适用于全国各类麦区,但要根据不同麦区的病虫害和干热风发生情况,制定适合本区“一喷三防”的重点防治对象,确定杀菌剂、杀虫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的种类和配方。黄淮冬麦区和北部冬麦区干热风出现多,蚜虫发生重,“一喷三防”应以防干热风、蚜虫、吸浆虫、白粉病为重点,兼顾防锈病,黄淮冬麦区还要重视防治赤霉病。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赤霉病发生几率高,应以防赤霉病、白粉病、蚜虫、吸浆虫为重点,兼顾防早衰。西南麦区条锈病发病率高,“一喷三防”应以防治条锈病、赤霉病、白粉病、蚜虫为重点,兼顾防早衰等。

  三、防灾减灾技术

  (一)防干旱

  越冬前,对缺墒的麦田和秸秆还田、旋耕播种、土壤悬空不实的麦田,适时浇越冬水,保苗安全越冬。冬灌时间一般在日平均气温稳定在3-4℃、水分可及时下渗时进行,上大冻前完成。提倡节水灌溉,禁止大水漫灌,灌水后及时划锄,松土保墒,防止地表龟裂,避免透风伤根死苗。对土壤墒情适宜、整地质量高、底肥充足、生长正常、群体适宜的麦田,冬前可不浇越冬水。对于没有浇水条件的麦田,在每次降雨后要及时划锄保墒。

  返青后,对受旱麦田,有水源条件的地方按照“有水即浇、保墒为主”的原则,大力推广喷灌、小白龙等抗旱节水技术,抓紧浇水抗旱保苗,加强肥水管理,重施拔节肥,巧施穗粒肥,确保小麦生理需水和养分供应,提高分蘖成穗率,增加穗粒数和粒重。

  (二)防冻害

  我国小麦冻害类型主要有冬季冻害、早春冻害(倒春寒)和低温冷害。预防冻害的技术包括选用冬春性适宜的品种、适期适量播种和提高播种质量,培育壮苗。补救小麦冻害的应变技术有受冻后及时追施氮素化肥和浇水。适用于各冬麦区。

  (三)防病虫害

  种子包衣可有效防治多种苗期病虫害,选用吡虫啉·咯菌腈·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进行包衣,防治苗期根腐病、纹枯病及蚜虫和地下害虫等病虫害。全蚀病常发区,选用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包衣或硅噻菌胺悬浮拌种剂进行拌种。包衣和拌种时按照农药标签说明使用药剂。

  对小麦条锈病,选用抗病品种,做到抗源合理布局和品种定期轮换;强化药剂拌种,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三唑酮,即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克拌麦种150公斤或12.5%烯唑醇(特谱唑)可湿性粉剂60-80克拌麦种50公斤,要求干拌且边拌边播;当田间病叶率达到0.5%-1%时,选用三唑酮(10-12克/亩)或烯唑醇(6-8克/亩)或戊唑醇(8-10克/亩)兑水25公斤喷雾防治。

  对小麦赤霉病,应在小麦齐穗至扬花初期用氰烯菌酯·戊唑醇混剂(28克/亩)、多菌灵(50克/亩)或甲基硫菌灵(70克/亩)兑水25公斤喷雾预防。如遇持续2天以上的阴雨、露水或大雾天气,或在赤霉病常发区,应在第一次施药5天后进行第二次喷药,以提高防治效果。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3-195055-1.html

标签:农机 技术 指导意见 秋冬种 年度

上一篇:2016/2017年度冬油菜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下一篇:2016年甜菜秋季生产技术指导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