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首页 > 农资营销 > 正文

善因营销的5种选择
2013-06-01   来源:中国农药网   

  企业从事善因营销,要达到“叫好又叫座”的目的并不容易,毕竟公益也是一个“充满竞争”的领域,对专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对于众多中小企业而言,如下5种善因营销管理较为常见也切实可行的选择。
  1.企业慈善捐赠
  企业直接向慈善机构或公益团体进行捐赠,通常采用现金、捐款和实物服务的形式。这大概是所有企业社会活动中最传统的形式,几十年来一直都是企业想到公益活动时的第一反应。
  这种公益活动效果越来越弱,但也并非一无是处,其优势是相对简单,若操作得法,能跟品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也能起到很好的效果。我们曾经策划知名护肤品牌丹姿赞助海洋保护公益项目“蓝丝带”,因其产品海洋源萃系列的概念与所赞助的项目有高度一致性,这种结合能有效地彰显产品的理念。丹姿公司也有效地延续了这一创意,持续赞助这一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将明星代言和品牌宣传有效融合进去,切实地起到了提升品牌价值与形象的效果。
  2.发起独立的公益推广活动
  企业自行发起和管理推广活动,以达到提升大众对某个社会公益问题、特定公益对象的了解和关注,或支持某项公益事业的筹资、参与或志愿者招募的目的,如美体小铺在欧盟范围内成功推广禁止使用动物作为试验品。
  相对而言,从事这一类善因营销活动,难度较高,需要企业有持久的投入和专业的策划。
  百雀羚作为一个提倡天然草本的国货品牌,发起琥珀计划,在少数民族地区寻找濒于失传的民间艺术进行保护。这一公益项目有机融入品牌的天然理念,同时与日常产品营销结合,既富有人文关怀精神,在执行上也十分用心,投入感很强,充分体现了国货品牌的内在理念和价值取向。
  3.与公益机构互惠互利
  企业和某个非营利机构合作,建立互惠互利关系,既能提高产品销售又能为公益机构提供支持。
  诺曼姿“22厘米希望”与公益机构海外中国教育基金会、立人乡村图书馆合作,通过整合零售终端的推广活动,在国内所有出售诺曼姿产品的零售店中开展,在社会公众中募集适合孩子们学习和阅读的书籍。消费者将他们自己或者家人、朋友、孩子不需要的儿童读物、图书捐到任何一个出售诺曼姿产品的终端店。企业筛选书籍,捐赠给合作的公益机构,惠及边远贫困地区的孩子。捐赠书籍的消费者将会收到由公益机构寄给他们的感谢信或感谢卡。这一创意性公益方式,既满足了公益组织的需求,也为品牌的营销推广提供了有效的手段,让终端合作伙伴与消费者对企业多了一份认同。
  2011年,我们策划深圳柏氏与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合作,启动了“母亲水窖柏氏爱心1+1工程”,并推出柏氏水库精粹系列主题公益套盒——消费者每购买柏氏水库精粹系列主题公益套盒1件,柏氏便捐出1元钱,用于帮助西部干旱缺水地区的妇女儿童,摆脱因缺水造成的贫穷与落后。这一“1+1”公益工程,将产品、促销、公益有机融合,在拉动产品销售的同时,有力地提升了企业及品牌的形象认知。
  这种形式的公益合作是最为典型的善因营销,其要素包括企业要推广的一种或多种产品,要支持的公益目标,以及可以从活动中受益的公益团体或基金。对于在大范围内进行销售的消费品企业而言,开发此类活动最为理想。
  4.志愿服务社区
  企业支持鼓励其员工、零售合作伙伴在当地社区组织与公益活动中提供志愿服务。
  知名化妆品连锁店亿莎美程创业之初让员工在大雪天清扫公共区间的积雪,带动整条街上的店铺加入到了清雪除障、还道于民的义务劳动之中。无心插柳柳成荫,亿莎美程公益之举不仅提升了自身在当地社区的影响力,也改善了社区生态,让整条街的生意都开始好了起来。
  此类活动可以是独立行为,也可以和非营利组织合作。志愿者活动可通过企业组织或是员工自行选择活动,企业提供额外支持,如提供志愿服务时间,建立志愿者数据库等。
  对于那些与社区关系比较紧密的企业,尤其是零售型企业,这类公益是很好的选择。
  5.与合作伙伴进行战略性结盟
  从1996年开始,在每年的夏、秋季节,宝洁公司都会在全国大中城市携手下游零售商业伙伴,开展一年一度的为希望工程筹集善款的义卖、捐资销售活动。该活动以卖场为公益平台,以方便消费者在购物的同时成为希望工程捐助者。活动期间只要消费者购买宝洁产品,宝洁公司即拿出部分利润代替消费者向希望工程捐赠;只要商业伙伴向希望工程捐款,宝洁公司即提供相应数额的配备资金与其共建希望小学。而且在共建希望小学命名上,宝洁合作伙伴在先;在共建希望小学后续管理上,宝洁积极承担全部管理责任。
  一般的公益都是单个企业独自实施,宝洁的这种与合作伙伴进行战略结盟的公益模式可以说对传统模式的一次极大创新,即通过公益创新打通产业链,甚至跨行业合作,与社会各方形成良好互动,宣扬全民公益、社区公益概念,形成人人参与、个个奉献的“公益总动员”,创造了新的公益模式,搭造了一个“大公益平台”。这种强强联手的创新性模式,优势互补,整合资源,强化了公益合作的连锁效应。
  这种做法在完善企业的价值主张,建立和维护内部和外部的企业对企业、企业对消费者等多种关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这方面,作为零售商的娇兰佳人,其“爱﹒童行”活动公益也让上游供应商参与进来,也是很有益的尝试。
  据新农资360了解,在近年的善因营销时间中,逐步出现了将公益项目品牌化的思维。在这方面,娇兰佳人“爱﹒童行”是个不错的范例,企业从项目命名开始就将公益活动当做一个独立的品牌工程去运作。将公益项目做成一个能让社会公众参与的品牌,起步就有打持久战的意念,让人知道这不是玩票,公益机构也很乐意与这样的企业合作;对于企业而言,脱离了零散、随意、碎片式的公益实践,走持之以恒的聚焦之路,自然有利于品牌基业长青。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企业的善因营销将因模式创新而越来越丰富;然而要真正做到要将好事做好,并且持续做下去,应该遵循以下两大基本原则:
  第一:品牌与公益之间的高度关联性。如果所选择的公益活动与品牌内涵之间缺乏紧密联系,就会成为“鸡肋”,不仅无法持续推动公益,企业的钱也打了水漂,甚至还会损害品牌的形象。精明的企业力求使二者连接得更加紧密和符合逻辑。对品牌而言,有效选择公益项目可以为该品牌创造强大、独特的关联。农夫山泉与奥运的结合,就是利用“健康”的纽带将品牌与公益建立紧密关联。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7-92655-1.html

标签:农药 营销 选择 营销

上一篇:营销,这些活没干细
下一篇:营销需要回归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