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物化载体,关键支撑和重要标志。自2004年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以来,陕西省补贴资金规模逐年扩大,农机总量持续增加,装备结构不断优化,作业水平大幅提升,农机化事业蓬勃发展,为确保全省农业持续发展、农民增收致富、农村和谐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
农机补贴政策实施十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大大提升了农村生产力,带来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对于助推农业现代化、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日前,陕西省农业厅党组成员、省农机局党委书记、局长何存贵,省农机局副局长马驰,省农机局补贴办主任张应武,就农民朋友关心的该省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十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如何进一步提高农机化水平以及2014年农机购置补贴操作流程等重大问题做了回答。
一、农业机械展威力,推动粮食生产“十连丰”
1、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10年来,陕西省农机发展状况如何?
何存贵: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农业机械购置补贴纳入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重要内容。该政策实施以来,陕西省补贴资金规模逐年扩大。10年来,中央财政累计安排陕西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4.13亿元,带动地方政府投入4.05亿元,拉动农民累计投资77.38亿元,补贴购置农机具164.5万台套,受益农户126万户。
2013年,陕西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59%,标志着陕西省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实现了由人畜力为主向机械化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重大转变,主要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快速推进,小麦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水稻机收水平达到44%,玉米机收水平达到44%。马铃薯、油菜、茶叶等主要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取得突破性进展。
2013年,陕西省粮食实现“十连丰”,农业机械化的贡献功不可没。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大大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13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450万千瓦,拥有拖拉机30万台,联合收割机3.2万台,分别比2004年提高了85%、42%和137%。大马力、多功能、高性能及薄弱环节农业机械增长迅速,畜牧业、林果业、经济作物、水产养殖及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快速增长,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机械装备稳步发展。
2、农业机械化的快速推进,为助推农业现代化发挥了哪些重要作用?
何存贵:十年来,陕西省农机拥有量快速递增,装备水平显着提高。截至2013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450万千瓦,比2003年增长95%。农机结构不断优化。拖拉机数量大增小降、结构优化。深松机械、玉米联合收获机、保鲜储藏设备从无到有,实现了“零”的突破。农业机械装备结构大型化、复式化、成套化、特色化趋势更加明显。
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显着提高,2013年全省小麦、玉米种植面积3379万亩,其机播面积达到2750万亩,机收面积达到2188万亩,机播和机收水平分别达到81%和65%。主要粮食作物机械作业正在向标准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推动农业向节本减耗,提质、增产、增效的精准农业发展。设施种养业、经济作物等机械化水平显着提高。良种良法、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的农业先进生产技术得以广泛应用。农产品加工贮藏有了新突破。可以说,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
3、十年来,农机补贴政策推动农机化跨越式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做出了显着贡献。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马驰:农业机械化的快速推进,为粮食安全提供了强力支撑。加快了粮食生产环节机械替代劳力步伐,保障了重要农时粮食生产顺利进行,加快了农机农艺技术的融合和推广应用,大大提高了粮食增产潜力。据专家测算,目前农业机械化对增加粮食产量的贡献率已达到20%。
农业机械不仅是先进的生产工具,还是农民致富的重要手段之一。跨区机收作业、农业机械运输与农副产品机械加工等已成为农村经济一个新的增长点。据统计,农机户家庭人均纯收入要比一般农户高出40%左右。2013年,陕西省实现农机经营总收入100多亿元,农机户经营利润总额33.54亿元。“三夏”、“三秋”农机跨区作业户均收入达到7万元以上。
农业机械化的快速推进,催生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育成长。2013年,全省拥有各类农机作业服务组织2300多个,其中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640个,入社农户达3万多户。机械作业大量替代人力劳动,有效解决了“谁来种地”问题。
农业机械的快速增加,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农业生产规模和效率的限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艺技术要求,代替了人畜力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中的繁重劳作,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降低了生产成本,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了农民的体面劳动和有尊严的生活。
4、从2013年起,陕西省对农机购置补贴办法进行了改革创新,新的补贴模式有哪些优势?
何存贵:2004至2012年,陕西省一直采取的是“差价购机、省级结算、直补企业”模式,即农民支付扣除国家补贴部分的差价款直接购机,企业负责报账,补贴资金由省(市)财政(农机)部门兑付生产或经销企业。
2013年,省农机局、省财政厅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和综合论证,制定了陕西省农机购置补贴改革创新方案。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有关方面全力支持,“全价购机、县级结算、一卡到户”新机制在全省高点起步,全面实施。
“全价购机、一卡到户”让购机户实实在在感受到惠农政策带来的实惠。“县级结算”使工作重心下移,将工作责任落到实处。市上控制平衡指标,资金结算由市下放到县,拉近资金使用和监管的责任距离,增强基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责任感,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农机企业不直接接触资金,切断了农机企业和基层农机管理部门之间的利益链条,农民和农机销售企业可以按市场规律公平竞价,最大限度保护了农民利益。“一卡到户”加大违法违纪操作难度,进一步保障资金安全,能有效预防腐败。农机企业减轻垫资压力,减少财务费用,为机具降价创造空间。
5、补贴政策实施十年来陕西省取得了哪些丰硕成果?
马驰:补贴政策的实施、增加了农机装备总量,优化了装备结构,大大提升了陕西省农机化水平。补贴政策的实施,培育和壮大了以农机合作社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2013年,全省农机化作业服务组织达2300个,农机专业合作社640个,农机化作业服务专业户33万个。农机服务组织化、产业化水平迅速提高,2013年全省农业劳动力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降至25%,机械化生产方式已在农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补贴政策的实施,加快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陕西省加快推进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重点补贴秸秆还田机、捡拾打捆机及饲草加工机械设备,秸秆综合利用机械拥有量达到23万多台;全省小麦玉米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面积达到2250多万亩,机械化综合利用水平达到65%,比2003年提高了40%,其中重点禁烧区达到95%以上,为全省治理农业废弃物污染、美好乡村及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补贴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农机工业的又好又快发展。2013年,陕西省农机工业产值49亿元,销售收入到达47亿元,产销两旺。玉米联合收割机、免耕播种机、果园开沟机等一批新产品深受农民群众欢迎。
6、围绕全面提升全省农业机械化水平,陕西省农机部门下一步的思路和目标是什么?将突出哪些工作?
何存贵:围绕全面提升全省农机化水平,我们将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增收,保障粮食安全,助推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围绕优势特色主导产业,着力优化农机装备结构,主攻农机化关键环节,突破薄弱环节,融合农艺及信息化技术,提高作业水平,增强农业生产能力;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重点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家庭农场、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经营组织形式,培养新型农机手,提高组织化程度和劳动生产率;着力强化公共服务能力,健全服务体系,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确保农机安全,全面提升服务水平;以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促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实现“四化”同步发展和构建“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的目标。
到2017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270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主要粮食作物基本实现机械化,果业、蔬菜、畜牧业、油菜生产和茶叶生产加工等关键生产环节机械化快速推进,丘陵山区和贫困地区农机化水平实现新突破。到2020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300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主要粮食作物实现全面全程机械化,主要经济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力争突破50%,林果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初加工和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提升全省农机化水平,应着力抓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要突出一个重点。以提升全省农机化水平为重点,一手抓十大农业全程农业机械化模式创建,一手抓薄弱环节机械化突破。二是强化一个支撑。坚持把重大项目实施作为提升全省农机化水平的重要支撑。三是培育一个载体。就是积极培育和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机作业公司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四是作好一个保障。通过机构改革,切实加强领导、理顺体制、加大投入,为农机化事业发展创造宽松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