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近年来甘肃畜牧业发展特点及制约因素分析
2006-12-26   来源:中国农业网   

  近年来,甘肃畜牧业呈现稳步发展态势,基本实现了由家庭副业到支柱产业、从短期经济到买方市场、由传统经营向产业化经营的重要转变。畜牧业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畜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畜牧业生产对农业的贡献不断增大。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畜牧业对农业的贡献和在农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2005年,甘肃省大牲畜饲养量达614.69万头(只),猪、羊存栏分别达到685.79万头和1532.17万只,分别比上年增长3.2%和8.7%;猪、牛、羊肉产量达79.53万吨,比上年增长9.2%。农民人均牧业纯收入达到177.54元,占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14.05%,畜牧业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亮点之一。

  (二)退耕还林(草)促进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和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为甘肃省畜牧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各地把养殖业作为发展农业的一项支柱产业,加大了投入和扶持力度。自1999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甘肃省新发展人工草场1400多万亩。如白银市会宁县新添堡乡实施退耕还林以来,草畜产业发展较快,牛羊养殖规模迅速扩大,目前牛羊养殖量达4万只,仅此一项,全乡户均年收入达5000余元。

  (三)扩大加工规模,提高产品附加值。截止2005年甘肃省各类畜产品加工产业化组织已达721个,带动农户80万户。平凉西开公司、景兴公司、甘南首曲公司、临夏八坊青河源等19家国家和省级龙头企业,年加工能力达50万头(只),生产的牛羊肉系列产品打入甘肃省或全国市场;陇南陇雄劲牛公司、庆阳兴旺牧业公司等生产的黄牛已走向国际市场。

  (四)积极改良品种,扩大舍饲养殖。2005年,甘肃省各地继续引进西蒙达尔、利木辛等品种,改良黄牛28万头;利用道赛特、波德代等新品种,杂交改良土种羊110万只,生产杂种肉羊120万只。在加快畜种改良的同时,各地还努力改变养殖方式,扩大舍饲养殖的规模。通过舍饲养殖,实现了统一品种、统一改良、统一防疫和统一服务,使畜牧业生产由传统向科学、由粗放向集约发展,大大提高了畜牧业的综合效益。

  二、畜牧业发展制约因素

  (一)草原生态恶化严重威胁着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由于自然条件变化,滥垦乱采,加上草场承包后,因长期超载放牧、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草原退化、碱化和沙化严重。甘南州草原的亩均产草量由1980年的374公斤下降到目前的250公斤,下降33%,天祝县亩均产草量下降35%,草原生产力的大幅下降严重威胁着牧区的生态平衡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服务体系不完善。甘肃省畜牧业以草畜为主,目前甘肃省草原水利基础设施几乎空白,良种繁育场少,品种改良手段落后。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畜牧产品市场体系和信息体系不完善,特别是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十分薄弱,县乡两级畜牧兽医站经费缺乏、手段落后,服务体系滞后。

  (三)管理方式粗放落后。畜牧业靠天养畜、粗放经营的管理方式在一些牧区沿袭至今。部分牧区大牲畜尚无固定棚圈,甚至有些生产母畜也没有固定棚圈,造成牲畜死亡率较高。

  (四)畜群结构不合理。据调查,部分牧区存在“牧民富不富,就看牧畜数”的陈旧意识,造成牲畜出栏率低,生产周期长,成年牲畜、老残畜比例过大。

  (五)龙头企业少,畜产品加工缓慢。由于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数量少,辐射带动力不强,尤其是省级以下牧业龙头企业受技术、管理、信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规模普遍小、效益低、产业链衔接不紧密,工艺落后,加工水平低,产品档次低,市场竞争力差。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5810-1.html

标签:农机 制约 因素 分析 特点 发展 甘肃 近年来

上一篇:农机服务市场几多企盼?
下一篇:元旦期间青菜价格还能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