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哈尔滨市大用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调查
2010-08-26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林永明是我省哈尔滨市呼兰区大用镇沈八村一个文化水平并不高的质朴种植大户,他凭着感觉,鼓捣起一家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从而用“土地经营规模化、田间作业大型农机化、农业生产标准化、种植作物品牌化”的新模式改变了“种植小规模、整地小农机、标准小生产、销售小产品”的农户分散经营传统模式。既保留了家庭经营的内核,又兼收了规模效益之利,使分散的农业生产要素得以优化配置,使小规模的农户得以顺利进入市场。在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家庭联  产承包责任制下的现代农业发展的希望之路。

  三种流转形式实现规模经营

  许多当地农民形容贫困时爱说:穷的就剩几亩承包地了。可承包地在沈八村许多农民手里却成为年年有收益、可分红、不断增值的股本。那些以承包地为基本股本入股大用现代农业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农民去年人均收入7700元,高出当地其他农民1000元。

  呼兰区大用现代农业农机合作社始建于2003年,起初名叫大用农机合作社。当时,林永明借省里扶持农机合作社的机遇投入87万元,与其他6户有农机户合作成立农机合作社,折合总股本187万元,入股土地1500亩,实现连片种植。到现在合作社已有呼兰区许堡、康金、莲花3镇8村121户428人入社,拥有固定资产2800万元,其中大中型农业机械近百台,成为集绿色食品原料种植、加工、销售、育种、制肥、农机合作于一体的农业循环经济实体。农民入股土地2046亩,同时,在周边流转经营土地4.3万亩。

  大用现代农业农机合作社通过三种流转形式实现规模经营。一是土地入股。121户社员入股土地2046亩,合作社为社员签发股权证书,采取“统一耕种、民主测产、以产计值、年终兑现、一包五年”的方法,在按入股土地面积获得保底分红的基础上,再按股份分红。社员每亩土地每年保底分红400元,并根据合作社经营情况享受股份分红,2007年以来,每股红利在50元左右。二是租赁经营。合作社与农户签订流转合同,采取租赁形式,由合作社连片统一经营,每年每亩付给农户租赁费400元,国家粮补等政策性补贴仍归农民所有,今年合作社租赁农民土地5044亩。三是订单生产。合作社与农民签订种植和回收合同,“统一供肥、供种,统一机耕,超产归己,定价收购”。由合作社提供种子、化肥、技术,农户自主管理,以玉米亩产1000斤保底(遇自然灾害时风险与农户均担),经营得当达不到亩产的由合作社补偿,亩产超出1000斤的部分由农户自由买卖。合作社按合同规定以高于市场价格20%的优惠价格收购农民生产的粮食。

  大用合作社的土地流转方式使农民的承包地以资本的形式进入到农业产业化体系,保底收益已经高于自己经营的收益,还不失增值收益,实现了转包土地的农民不失权、不失业、不失利。

  在经营土地的同时,合作社为农民开辟了多条增收渠道。股东中有劳动力260人,合作社结合产业布局和个人特长,最大限度地优化劳动力资源,除少数种田大户、养猪能手从事种田、养猪外,其他成员都脱离了农业生产,在合作社下属的种子研究所、生物有机肥厂、酒厂、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从事管理和务工,常年务工人员收入可达8000元。此外,合作社还雇佣周边村屯农民340人,带动了一方农民离土创业。

  田间作业机械化 农业生产现代化

  合作社理事长林永明对土地连片种植情有独钟,2001年,他与邻近地块的两个农户一起连片耕种120亩耕地,统一种子、统一农机,方便了管理,降低了经营成本。这段经历使他迅速地抓住省里扶持农机合作社发展的机遇,成立了农机合作社。

  土地连片机械化耕作使合作社的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当地整个农田作业项目有17项,合作社成立前13项由人工和畜力完成,现在16项由机械化操作,只有间苗1项用人工。通过规模化、机械化经营,合作社实现了规模化增收、降低生产成本增收和土地产出率提高增收。粮食单产快速提高,合作社参与经营的土地粮食亩产由2008年的1100斤提高到2009年的1450斤,增幅达到32%。

  原来,由于土地分散,只能用小农机耕种,时间长了,在土壤下面形成一个硬壳,耕层变浅,土壤板结、水土流失严重。大用合作社通过大型机械整地作业,采用“一年深耕、一年浅耕、一年少(免)耕”的“三三耕作”制度,增施有机肥,有效地解决了耕层变浅、土地板结、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等问题。通过推行田间作业机械化、地力培肥有机化、种植结构适宜化,土壤有机质出现回升,增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合作社通过土地经营规模化,带动了田间作业机械化,全部实行大农机秋整地,全部施用有机肥,全部进行统一供种肥,全部接受合作社农技人员的指导服务。实用农业技术得到大规模应用,原来一家一户生产经营中的品种难统一、实用技术难推广、大型机械难进地等老大难问题迎刃而解。加快了农业标准化实施进程,促进了农业科技进步。合作社为推广和应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农业生态研究所、省农科院马铃薯研究所、省土肥管理站、省农机总站、市农科院以及区农技推广中心等单位建立技术依托关系,成立了以博士生导师、研究员、高级农艺师和农机工程师为主体的专家顾问团队,直接为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决策、项目论证开发提供服务和指导。

  原粮变商品 农田成车间

  林永明告诉记者,用大机械、标准化生产,增产的效果非常明显,而且合作社通过集中采购农资、自繁种子等措施能将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合作社自己开发生物有机肥料,目前年产2万吨全养份生物有机肥,每吨成本700元,外购同样的有机肥,每吨价格为1200元,仅此一项,社员每年可节约成本1000万元。

  即便如此,林永明感觉合作社依然是个大农户,2005年以前,全社粮食都是原粮销售,没有附加值,跟市场不搭边,卖多卖少看年景。从2006年起,合作社开始延长产业链条,建立加工车间,年烘干粮食1.2万吨,生产玉米碴、玉米面、小米、高粱米等17种直接进入市场的食品。合作社以玉米碴为主的系列杂粮产品,注册了“禾下土”商标,并获得国家AA级绿色食品认证,2007年获得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超市进入资格。合作社建立了面积500多平方米的无菌加工车间,生产的3000吨系列杂粮产品,每吨的出厂价格达到8000元,原粮通过深加工每亩增值600元,是卖原粮收入的两倍。合作社在北京、上海、南昌等地设立5个办事处,建立了34人的专业营销队伍。

  为了增加收入,合作社办起了科研育种所,其中选育的“大用1号”玉米品种,在保留营养和口感好的基础上,比当地种植的品种高产20%以上,实现绿色食品种子的自给。合作社还建起了年生产400吨原粮酒的酒厂。通过粮食深加工,合作社每年利润超过700万元。

  从经营土地1500亩到今年的4.5万亩,从2005年产粮330万斤到2009年产粮1亿多斤,从农机作业到农作物专业种植,到粮食市场化经营,大用合作社的成功引起广泛关注,合作社理事长林永明被农业部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大户”。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2214-1.html

标签:农机 调查 专业

上一篇:农民用户对于当前农机企业售后服务满意度的调查
下一篇:移栽机初级阶段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