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纪念建党90周年――浅谈湖北省农业机械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2011-06-21   来源:湖北农机化信息网   

湖北省农业厅党组成员、省农机局局长  吴庆峰
(2011年5月27日)

  今年是建党90周年。9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了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生活的日益富裕,历尽了艰辛,战胜了万难,来之不易。回顾我党90年辉煌的历程,一次又一次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是伟大的、光荣的、正确的党。90年峥嵘岁月,90年山河巨变,中国从“积贫积弱”、“国家危亡”到“站起来” 、“强起来” 、“富起来”,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奇迹,归根结底,正是因为我们党找到了一条道路,高扬起一面旗帜。这条道路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面旗帜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

  我是1973年入党,有38年党龄的老党员,在党组织的教育培养下,始终以老一辈革命家和许多优秀共产党员为榜样,坚持共产主义信仰,作好人民公仆。记得我在小学6年级时写过一篇作文,文中畅想着长大以后骄傲地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一名新型农民,驾驶着“铁牛”奔驰在人民公社的田野上。谁知41年后的我,即2005年,却成为省级农机化管理部门的主要负责人。作为一名党员,要深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作为一名农机化工作者,要全面深入了解国际国内农业机械化发展历程和动态,更重要的是要使自己并带领广大农机人员树立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信心和决心,为建设现代农业作出农机人应有的贡献。

  下面,讲三点个人体会:

  一、毛泽东同志关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重要论断的提出为中国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毛泽东主席一贯重视农业机械化。早在1937年他在《矛盾论》中就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用农业集体化和农业机械化的方法去解决。

  1959年4月29日,毛主席在《党内通讯》中首次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一着名论断。其原文如下:“第五个问题,机械化问题。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要有十年时间。四年以内小解决,七年以内中解决,十年以内大解决。今年、明年、后年、大后年这四年内,主要依靠改良农具、半机械化农具。每省每地每县都要设一个农具研究所,集中一批科学技术人员和农村有经验的铁匠木匠,搜集全省、全地、全县各种比较先进的农具,加以比较,加以试验,加以改进,试制新式农具。试验成功,在田里实验,确实有效,然后才能成批制造,加以推广。提到机械化,用机械制造化学肥料这件事,必须包括在内。逐年增加化学肥料,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 。

  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毛主席提议成立农业机械部,并说找不到部长由他来兼。1959年10月31日,他在《河北省吴桥县王谦寺人民公社养猪经验》一文给新华社的批语中说:用机械装备农业,是农、林、牧三结合大发展的决定性条件。1962年在他主持的中共八届十中全会上又明确:“我们党在农业问题的根本路线是,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是在农业集体化基础上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 。1964年4月初,毛泽东在东湖听取中共湖北省委第一书记王任重、中共黄冈地委第一书记姜一等关于黄冈地区保留了大队经济核算制的汇报。汇报中提到新洲刘集和广济龙坪等公社由于建立了机械站,办起了运输业、加工业和林场畜牧场,集体经济发展快,因而实行公社核算制。毛泽东听着突然问道:“哪个公社的拖拉机站办得好些?”姜一回答说新洲刘集公社的拖拉机站办得早,也办得好。王任重又补充说“他们除了搞农田耕作外,还搞运输,作用很大。”

  毛主席历来主张先集体化后机械化,认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听了汇报后十分高兴,明确表态:“拖拉机站还是以公社建站为好。我们中国的农业机械化,就要以公社建站,走刘集的道路。湖北要好好总结一下经验,建立健全各种制度,逐步发展农业机械化。”这是毛泽东对新洲刘集公社机械化的第一次肯定。

  1965年10月,刘集公社党委书记程金阶到北京参加八机部主持召开的全国农业机械经营管理会议,作为集体经济办机械的唯一代表,他在会上介绍了自力更生办机械的历程与经验,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会议期间,程金阶和县委农业机械化办公室干部姚海东一起去八机部销售局,要求购买拖拉机,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表示支持,分配给新洲东方红―54型拖拉机50台。当时,一个县用社队所筹集的集体资金一次购买这么多拖拉机,实属罕见,一时传为美谈。1966年2月,时任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向毛泽东呈送湖北省委《关于逐步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设想》。《设想》认为“实现农业机械化,农业生产就会出现革命性的飞跃,农业落后于工业的矛盾,才能获得解决。而农业的大发展,又为社会主义工业奠定稳固的基础,它对于巩固工农联盟、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阵地,对于备战、建设、防修,都关系极大,因而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 。提出了“采取以集体办机械为主,国家扶持为辅,以机养机,分期购进,国家扶助,无息贷款等办法,实现机械化”的建议。还提出了湖北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具体计划:从当年起,力争在五年、七年、十年内,在全省实现农业机械化。毛泽东看了湖北省委的《设想》后,非常兴奋,并于19日作了批示:“任重同志,此件看了,觉得很好,请送少奇同志,请他酌定,是否可以发给各省、市、区党委研究。农业机械化的问题,各省、市、区应当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作出一个五年、十年计划,从少数试点,逐步扩大,用二十五年的时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 。3月12日,毛泽东又给刘少奇写信,认为在湖北省“参观那里自力更生办机械的试点这个意见很好,建议各中央局、各省、市、区党委也派人去湖北共同研究”。毛泽东在信中所讲的试点包括了新洲刘集公社。

  1966年4月10日,周恩来总理派国家计划委员会第一副主任余秋里和农业部部长林乎加就召开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现场会到新洲考察。余秋里一行来到新洲,听取了县委书记白水田有关粮棉生产和农业机械发展情况的汇报,参观了县农机修造厂、刘集公社拖拉机站和棉花生产以及其他公社,认为很有特色,并就如何推广新洲刘集经验进行了研究。余秋里、林乎加回到北京后向周总理做了汇报,初步决定7月在湖北省召开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并到新洲等地参观。5月19日,湖北省科协和科委农村工作会议在新洲召开,总结了新洲科学种田的经验。7月17、18日,参加全国农业机械化会议的代表由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率领,分乘72辆小车来到新洲。代表中有国家部委办的领导,各中央局分管农业的副书记和农委主任,各省、市、自治区主管农业的副书记(或副省长)、计委主任、工业厅厅长和农业厅厅长。他们冒着近40度的高温,先后参观了刘集公社、县农机修造厂、县轻工机械厂等,了解新洲特别是刘集农业机械发展、研制和使用情况,听取中共新洲县委的汇报。此时的新洲,早稻长穗低垂,迎风颔首;棉花枝繁叶茂,花蕾满树,到处是一派丰收景象。余秋里告诉代表说:新洲这个现场,不是一两个点,而是大面积的,大家有兴趣,都可以去看看,不必限于指定的参观点。全国农业机械化现场会在新洲召开和代表来新洲参观,是对新洲和刘集农业机械化的充分肯定,对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二、湖北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道路十分艰辛

  (一)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第4年,也就是1925年,我省当阳县河溶镇镇民罗惠安从上海购回一台英国造的柴油机用来碾米,办起了“厚丰米机”厂。1926年,枝江县百里洲王家庙庙仙山的王赐谷从上海购回两台日本造的15马力柴油机,带动12台扎花(棉)机,做起了扎花生意。1934年,湖北省国民政府在武昌县办起了金水农场,引进美国福特、道奇、万国、怡和等公司的拖拉机24台、发电机13台、大型收割机一台、大型脱粒机2台以及犁、耙、播种机械。1945年,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拨给金水农场5台美国造拖拉机,拨给通山县8台黑里特柴油机和水泵搞粮食加工和抗旱抽水。1946年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在天门县多宝镇罗汉村建“中美合作实验农场”,装备美国制造的拖拉机、联合收割机、脱粒机等共87台。1948年汉川县姚海平购买1台黑里特柴油机及2台水泵在城隍港排渍。

  新中国成立之后,我省农机化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行政推动阶段(1949―1980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农业机械作为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实行国家、集体投资,国家、集体所有,国家、集体经营,不允许个人所有的政策。农业机械的生产计划由国家下达,产品由国家统一调拨,农机产品价格和农机化服务价格由国家统一制订。国家通过行政命令和各种优惠政策,推动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发展。这一阶段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49-1966年,这一时期的第一个任务是增补旧式农具,推广新式农具;第二个任务是抓农业机械化示范。第二个时期是1967-1980年。在这一阶段,湖北省革命委员会主要抓了两件事:一是在1972年召开了全省第二次农业机械化会议,二是抓了三个“大办”:即1969 年的拖拉机大会战,1974年的饲料粉碎机大会战,1976年的大办水田“三机”(机耕(滚)船、插秧机、割晒机)大会战。

  第二个阶段是机制转换阶段(1981-1994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在农业机械化发展中的作用逐渐增强,国家用于农业机械化的直接投入逐步减少,对农机工业的计划管制日益放松,允许农民自主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

  第三个阶段是市场导向阶段(1995年以后)

  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在国家相应法规和政策措施的保护和引导下,从农机产品的生产、销售到使用的各个环节,市场导向发挥着决定性的作用。农业机械化的市场化进程加速,农业机械化事业发展加快。2004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正式实施,农业部制定了一系列配套规章。从2005年起,中央和省政府实施了购机补贴政策,农民购买农业机械可享受10%--30%的价格补贴,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有史以来最勇跃购买农机的热情,使全省农机总动力每年以200万千瓦的速度递增。2007年10月,《湖北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颁布实施。2009年11月1日,国务院颁布实施《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2010年7月5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体系基本建立,标致着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进入依法促进的法制轨道。

  (二)道路艰辛

  1、农机制造工业的衰退。1978年以前,湖北省农机工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中国第一台插秧机、第一台手扶拖拉机、第一台机耕船都在湖北诞生。1958年4月12日,毛主席到武汉来视察,特意到武汉展览馆观看第一台手扶拖拉机。1978年底,全省共有农机工业企业194家,职工人数达6.8万人,工业总产值4.3亿元人民币。湖北省拖拉机厂、襄阳拖拉机厂、武汉拖拉机厂、宜昌地区农机厂、武汉内燃机厂、湖北省柴油机厂、武汉柴油机厂等一大批农机制造企业,生产“东方红―20”、“东方红―25”、“东方红―40”、“襄江―40型”、“襄江―50型”拖拉机、“工农―7型”、“工农―12型”、“工农―3型”、“工农―5型”手扶拖拉机及多种类型柴油机、机引农具和农产品加工机械成为全省农业机械的主导产品。年产柴油机150多万马力,拖拉机2万多台,机耕船5000多台,机动插秧机6000多台、割晒机7000多台,机引农具5万多台套。1978年全省农业机械工业总产值占全省机械工业总产值的31.2%(不含第二汽车制造厂),高于全国年增长13.1%的水平。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之后,农机工业基本上转向生产汽车的零部件,农机科研和制造急转直下。时至今日,全省没有一个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农机制造企业,没有一套大型农机生产线。当今占据湖北市场主导的大中型农机和特种农机产品基本上都是外省产和外省的合资企业生产的。这与湖北昔日红红火火的农机制造大省形成了极大的反差。

  2、管理体制的波折。1963年―1983年,省农机局为省政府一级厅局,1984年,省农机局为省机械工业厅下属副厅级局,1989年,省农机局从省机械工业厅分离出来,成为省政府直属副厅级局。2000年机构改革,省农机局全部职能归并省农业厅,变为正处级省农机化管理办公室。2005年,省政府决定,省农机研究院、省农机鉴定站整体移交给了湖北工业大学。2009年,省政府恢复省农机化管理办公室为副厅级单位。2010年12月,省农机化管理办公室更名为省农机局。这充分说明了省委、省政府和厅党组对农机化工作十分重视而作出的重大决策。

  3、集体农机的消失。在人民公社时期,发展农机化具备最有利的条件。那时,土地由生产队、生产大队、人民公社统一号令,可以实行统一连片种植、农机可以实行连片连续作业。后来,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土地分到农户之后,集体所有的农业机械被拆开当作废铁卖了,一夜之间,农民又回到了牛耕手割、肩挑背驮的年代。

  4、投入严重的不足。2005年,省级财政将仅有的农机转移支付专项资金350万元全部调整为购机补贴资金,使得用以农机试验、示范、推广、培训的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为零,多少年来,农机科研没有一分钱投入。我省农机化工作步履维艰,直到2010年,在厅党组的高度重视和极力争取下,省级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资金有了1400万元。中央安排我省购机补贴资金去年达到7.4亿元,但是,与建设农机强省要求相比,与广大农民需求相比,农机购置补贴和省级财政专项资金仍然偏少,不能满足农机化大发展的需要。

  5、发展难度大。湖北地处中国中南部,农作物种类繁多、水田面积大,水旱交错,沟渠纵横,山区面积大,加之机耕路不通,有机无法下田的情况严重,因此,我省发展农业机械化比北方省份难度大很多。

  三、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已成为现实需要

  1、“十一五”以来态势良好

  “十一五”时期,全省农机总动力由2005年的2057万千瓦增加到 3367万千瓦,农机保有量超过1000万台(套),全省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由2005年的45%提升到56%。农机作业领域由粮食生产为主向经济作物、病虫防治、畜禽、水产、农产品初加工、秸秆还田及回收利用、设施农业等方面拓展。农民由购买小型农机向大马力、多功能复式作业机械转变。水稻机插秧和油菜播种、收获机械化水平位于全国前列。农机工业呈现恢复性发展,现有生产企业136家,工业总产值11亿多元。省级农机管理机构在机构精简合并中反而得到加强,湖北农机化工作在全国有影响、有地位。今年4月份以来,各级农机部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组织农机抗旱夺丰收;当前,全省5.7万台联合收割机和2.1万台插秧机正在全力抢收小麦、抢插中稻,受到各级党政领导和农民朋友的称赞。

  2、科学发展观引领我们必须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之后,农村土地分散在每个农户手中,种植意向不一,种植作物不同,耕种收时间不一,农机连片连续作业的问题难以解决。为探索一条科学发展的农机化发展之路,我们认为,转变发展方式显得尤为迫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省农机局2008年在黄梅召开了研讨会,提出“培植一个主体、确保两大安全、提升三大水平、推广四大技术、建立五种保障机制”的思路。在祝厅长的指导下,我们的工作思路进一步清晰,培植主体就是不提倡每家每户农民购买农机,鼓励将分散的农机手组织起来,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让他们去流转或承租一定规模的土地,与种养大户一样,实行全程机械化作业,标准化生产,这就是现代农业的发展趋势。经过近3年的引导和培植,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速度快,规模大,已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如孝感春晖农机专业合作社带头流转上万亩的土地,耕、种、管、收等机械门类齐全,他们建设了现代化的大型育秧工厂,在今年水源紧缺的情况下,为保中稻育秧和插秧,抗卸旱灾发挥了重大作用:天门超大农机专业合作社为中绿集团的4万亩玉米生产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他们拥有国际上最先进的大型农业机械,成为湖北农机化发展的又一大亮点。这充分说明,只有在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顺应中国国情,我们就能探索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发展之路。如果说,毛主席提出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是一个伟大目标和理想的口号,那么,这个理想口号当今正在逐步成为现实。我们坚信,一个个以土地承包经营方式出现的产、加、销全程机械化的现代农业企业一定会覆盖全省广大农村。

  3、明天的打算

  “十二五”期间,我们将继续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恪尽职守,大力提高农机化科技水平、装备水平、作业水平、、安全水平、服务水平,为建设现代农业和农机强省而努力奋斗。同时,呼吁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进一步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切实解决好政策投入,机耕道建设,土地平整,组建大型农机企业,扶持农机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等方面的有关问题,使湖北步入全国农机化10强省份行列。

  (注:此文系吴庆峰局长在省农业厅党组中心组(扩大)学习会上的发言)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1825-1.html

标签:农机 昨天 今天 明天 湖北省 建党 周年 纪念

上一篇: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下一篇:农技专家成稳定增粮一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