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发展农业机械化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2011-06-21   来源:山东农机化信息网   

  摘要:本文从临沂市农机化发展的现状出发,详细探讨了农机化发展在农民增收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通过剖析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发挥农机作用,增加农民收入,提出了应对措施。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当前,农业生产模式已经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进入了全面建设现代化的发展阶段。农机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随着农机化的不断发展,农业现代化、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农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高速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农机化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物质技术支撑,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农机作业水平,增加农民的收入,已成为当前农机部门的中心工作。

  一、临沂市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

  临沂市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由半机械化起步,从畜力牵引水车、双轮双铧犁开始,到1952年国营农场开始引进拖拉机,第一次用机械进行耕地;之后经过了引进示范阶段,60年代国产拖拉机的推广与使用,70年代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阶段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十一五”协调发展4个时期,到2010年全市农机总值已达46.35亿元,比2005年增加12.11亿元,增长31.23%。农机总动力达863万千瓦,比2005年增加141万千瓦,增长15.63%。农用拖拉机已达38.2万台,比2005年增加5.2万台,增长13.53%;配套机具已达55万台,比2005年增加9万台,增长19.26%。总的来看,临沂市农机化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机具显着增长。每年该市新增各类农机具都在19614台以上。特别是机具补贴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购机积极性,许多科技含量高、实用的新机具从无到有,增加较快。截止2010年底,全市小麦精少量播种机达19339台,小麦联合收获机达6026台,玉米播种机达7500台,玉米联合收割机达2030台,水稻收割机890台。二是作业水平不断提高。小麦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96%、98%,玉米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75%、70.3% ,水稻机械化收获水平80.6%。可以说,临沂市小麦、玉米两大粮食作物的耕、播、收全面实现了机械化。三是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快速增强。每年秋夏大忙季节,各级农机管理部门能够开通服务热线电话,公布作业信息,成立接待站和技术服务队,全方位地为机手服务,同时农民自发地组织机械外出作业,参加跨区作业的机械种类、数量、规模不断扩大,2010年我市农机专业合作社达到291家,拥有拖拉机及配套农具1.2万台套,实现作业收入8000余万元,同时吸纳散机加盟,极大地提高了机械利用率,增加了有机户的收入。

  二、临沂市农民增收情况与农机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临沂市农民增收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临沂市农民收入增长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经历了八十年代由快速增长到稳定增长,九十年代前期高速增长,九十年代后期增长减慢,跨入新世纪农民增收多方面矛盾突出, 2010年虽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761元,比上年增长8%左右,但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76元,而且非农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60%以上,目前全市仍有贫困人口32万人。由此可见,临沂市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表现得特别突出。农产品卖难、农民增收难和农业信息水平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业投入低、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低的问题依然存在,其中最突出的问题还是农民增收问题,因此抓住农民增收问题就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当前农民增收难主要难在粮食主产区,因此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实现农机与农业生产的协调共同发展,成了解决农民增收的关键。

  (二)农业机械化在农民增收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手段。发展农业机械化,对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有效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以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等具有十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1、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提升了农民的增收空间。农业机械化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机化每项新技术的推广应用都对农业的增产增收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农机化的发展,反过来,农机化的发展能够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据测算,使用先进的农机化技术对于增加粮食产量的贡献率达到了20%,同时农业机械化还可以提高复种指数和土地产出率,有效地节约土地,促进经济作物的发展。

  2、农机节本增效技术的实施,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促进农户增收节支 。农业机械是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应用先进农艺的桥梁和纽带,在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作物产量、减少损耗等方面的作用十分突出。如:机械化耕作比人畜力耕作每亩可增产40―50kg;使用机械进行化肥深施,肥效利用率提高30%左右,增产10%左右;秸秆还田可使小麦增产9%―13%,玉米增产5%―8%;采用小麦机械精少量播种技术比常规播量减少1/3―1/2,每亩可节约种子3 kg以上,亩增产35公斤左右,仅此一项每年该市就可增收节支4500多万元,增收效果十分明显。

  3、农机作业市场的形成,服务领域的拓宽,增加了农机户的经营收入。农机经营是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渠道,农村大部分首先富裕起来的农民都是靠农机发的家,致的富,他们有技术、有装备、头脑活,农忙季节利用机械进行田间作业,农闲时利用机械开展短途运输,拉砂石,运瓜果,多渠道创收,特别跨区机收活动的开展,成为农民增收的一个“品牌工程”。我市去年农机户人均经营总收入达15000元,远远高于农民人均纯收入2.5倍,真真正正地成为了农民发家致富的好帮手。

  4、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促进了二三产业的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得农业生产对劳动力的依赖程度降低,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全国农村劳动力约有1亿人外出打工和1.42亿人在当地乡镇企业劳动,农民外出打工的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可见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能直接带动农民收入的增加,而且还能间接地促进农民增收,成为当前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

  三、临沂市农机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该市农机化目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是农机装备存量结构依然不够优化。全市农机装备结构虽然有了较大调整,但是大中型与小型动力、动力与配套、粮食与经济作物、种植业与农村各业机械的比例还存在较多问题,不能适应农机化全面发展提升的需要。

  二是农机工业基础薄弱、技术储备和有效供给不足。该市自主研发制造的农机具品种、规格不多,质量性能不稳定,有效供给不足,很多适用的农业机械,至今没能得到研制、生产和推广。

  三是农机化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突出。区域之间特别是北部山区和南部平原地区农机化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发展不平衡、不协调问题。

  四是财政对促进农机化发展的投入不足。财政对农机化的投入与周边市比相对较低,这与该市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很不相称,与建设现代农业的要求差距较大。

  四、建议采取的主要政策措施

  1、制定法规和措施,促进农机化与农业现代化快速协调发展。根据省政府出台的《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精神,结合本地实际,临沂市政府应尽快制定出台《临沂市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完善发展农机化的配套措施和保障手段,建立健全促进农机化发展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加大对农机化的支持保护力度,发挥政策调控功能,继续提升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水平,加快推进经济作物、设施农业机械化;大力发展畜牧业、渔业和高效生态、节能环保机械;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科技化、国际化和农民组织化。调整优化农业机械装备结构,推动农机化又好又快的发展。

  2、加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农机工业制造水平和产品质量。坚持自主开发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机工业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骨干企业加强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建立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开展自主创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产品。加大农机制造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改善企业研发和生产条件,应用先进加工设备和制造技术,全面提高农机制造工艺、装备水平及产品质量。

  3、因地制宜,促进全市区域农业机械化的协调发展。目前临沂市的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呈现出经济发达地区和平原地区发展较快,经济欠发达的丘陵、山区发展较慢的格局。要在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开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合作与交流,促进技术、资源等要素在区域间有效流动,建立起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协调互动机制。南部的兰山、罗庄、河东、郯城、苍山等平原地区要在粮食作物特别是小麦、玉米、水稻机械化生产方面要率先发展,中北部如莒南、沂水、沂南、平邑、费县、蒙阴、平邑丘陵、山区要在经济作物和林果业机械化方面寻求大的突破。

  4、加大财政对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试验示范与推广的投入力度。农机技术推广是实施科技兴农、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普及应用速度、早日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技术支撑。根据《农业技术推广法》、《农机化促进法》和《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的“切实保障公益性农机技术推广机构的经费,所需经费全额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相应增加”的要求,建议各级政府加大对农机技术推广的投入力度,促进农机化的快速发展。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51824-1.html

标签:农机 农业 促进 发展

上一篇:浅谈油菜机械化收获应用技术
下一篇:纪念建党90周年――浅谈湖北省农业机械化的昨天、今天和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