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农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农机系统人力资源短缺问题越来越被各级领导所重视。大力开发农机人力资源,成为发展农机事业的关键所在。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机构的不断调整、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和农机化政策及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无不需要大批农机管理和技术人才的支撑。解决人力资源短缺已成为当前农机事业健康发展亟需解决的焦点问题。
一、农机人力资源现状
目前,临邑县县级农机系统共有在职工作人员47名,其中30周岁以下1人,31-35岁3人,36-45岁18人,46岁以上35人;文化程度上,本科以上6人,高中及以下41人。乡镇基层农机工作人员数量很少,大部分是兼职干部,且文化水平相对较低。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知识水平不高、后续人才满足不了需求。一是农机人才队伍文化程度偏低。目前临邑县农机部门本科学历占12%,高中及以下占88%,乡镇农机人员本科学历更少。二是基层农机管理人员对农机新知识比较缺乏,大部分工作人员忙于应付日常事务,很少有时间去学习市场经济新理论、经济管理新思维、农机经济新知识,因而对农机新机具、新技术更显缺乏深层次的理解、掌握和运用。
(二)职工队伍趋于老化,后继乏人问题突出。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从事农机工作人员中,35周岁以下仅4人,而46周岁以上人员35人,占总人数的74%,尤其从事农机监理工作的执法人员绝大部分在40岁以上,农机队伍存在着严重的青黄不接问题。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有一定学历的年青人不愿干,老同志又离不开,农机职工中坚力量逐渐老化、弱化,队伍出现阶梯型断链,后继乏人问题更日益突出。
(三)农机队伍专业复杂,技术人才比例失衡。根据农机现代化发展人才需求形势,对比目前县域经济发展现状,明显可以看出农机人才队伍缺乏,断层明显,结构失调,比例失衡。例如,从事农机推广的专业人员比例常规下应不少于80%,而我县农机专业人员还不到50%,从事农机监理的专业人员中军转干部较多,与农机行业服务要求不相配。
(四)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经过多年的发展之后,县域经济增长迅速,但农机管理领域和专业人才中属于学习型、模仿型、改造型仍然占绝大多数,自己的原创比较少,创新性的人才不多。这一现状与农业现代化有着很大差距,与争创农机一流水平的要求相差甚大。
三、原因分析
1、农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尚不健全,造成专业人才的缺失。由于机制和体制的原因,县级以下地区的农机培训和办学能力不足,层次不高、功能不全,培训内容单一,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场地严重不足,尤其是高级工、技师等专业性强的教育培训资源更加缺乏,难以适应技工人才实用性、应用性强的需求特征。
2、农机人才评价体系尚不完备,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目前,农机工作人才评价认定标准还比较单一,农机专业资格评聘制度还不健全,没有形成农机行业的岗位体系。加之,基层农机管理人员力量十分薄弱,行政编制甚少。如我县农机局没有行政编制,仅有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编制,影响了年轻力量进入农机行业的积极性。
3、社会对农机工作的认知、认识、认同程度不高。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一般只有到了两个“农忙”时才会想到农机,其它时间农机工作的需求观念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和拓展,加上农机自身作用发挥不够明显,以及对社会的宣传力度不够,更使公众对农机工作的认知度偏低,这一现象仅在近年来随着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才有所改善。
四、对策措施
1、制定干部任免奖惩制度,在用人问题上形成良性循环。制定有关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进行严格考核,使农机管理者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对缺乏工作责任,一定时间内工作没有起色、考核不称职的人员应及早淘汰,利用竞争机制推行竞争上岗,以彻底改变干部能上不能下的模式,逐步形成用人的良性循环。
2、探索灵活多样的用人方式。建议建立聘用制、派遣制、项目制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柔性用人机制,实行合同制管理。在逐步引入竞争机制的同时,规范和完善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等环节上,做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形成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选人用人环境。
3、加强农机人员的培训。探索采用院校培养、带教培训、挂职培训等方式,对农机管理及专技人员进行现代农机专业知识培训。要有计划、分层次,因人施教,使一批专业人才专业理论素养和实务工作能力得到提升。
4、营造良好环境,形成农机队伍建设可持续发展动力。一是提供政策法规保障,加强对农机工作领域的立法,规范农机工作者的义务和行为。创建必要的权益保障机制,保护农机工作人员合法权益,使农机工作有法可依、工作有序、整合有规;二是积极营造社会氛围。借助知名网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和专业媒介推广宣传,进一步为农机发展营造声势,提高社会认可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