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金融障碍
长期以来,农村金融供给不足是制约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主要瓶颈。虽然近几年,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开始涉足农村信贷,丰富了农村金融市场。但从整体上来看,农村金融仍然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一节,农村资金外流问题突出,农业保险发展滞后,农村金融环境有待改善。
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已经成为长期的顽疾。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了以合作金融为基础,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相互配合的农村金融体系,对推动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农业是弱质型产业,其社会效益很高但经济效益很低,商业金融的逐利性导致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短缺问题广泛存在。随着国有商业银行在乡镇网点大量减少,农村信用社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但其资金实力弱、基础差。农业发展银行作用也十分有限,相对于广袤的农村地区,其覆盖面过于狭小。民间金融虽然在繁荣农村经济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是由于其利率高和缺少法律保护,增加了农民利率负担,也加剧了农村金融的风险。
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长期缺失。近几年来,农村金融需求增长迅速,但是,由于农村金融组织和机构非常少、竞争不充分,导致农村的金融服务功能简单,服务手段少。此外,农村担保抵押物有限,结算渠道狭窄,也导致农户无法利用资金进行规模经营,无法通过农业科技进步而产生经济效益,这些都不利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农村缺乏有效的担保抵押物,导致抵押贷款难。在农村,土地多是农村集体所有,加上土地流转的配套制度缺乏,导致土地流转难。农民用土地抵押贷款,一旦农户不能偿还贷款,金融机构便难以收回土地抵押物,这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
农业保险依然发展缓慢。目前我国农业保险发展落后,能规避自然灾害风险的优良品种少。农民对农业保险产品也缺乏认识,业务难以开展。政府在防范农业风险方面投入的资金少,开办农业保险的仅有人保财险、中华联合财险等少数几家保险公司。此外,农业保险公司覆盖的地域也较为狭窄,很多边远地区根本没有农业保险公司。
农村资金外流问题仍然突出。随着我国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对资金的需求日趋多元化,迫切需要金融支持,但商业银行为了自身的营利性,在面对弱质的农业时,缺乏资金供给的动力,使得现有的农村金融资金供给日益短缺,大量的农村资金流入城市。近年来,虽然我国加大了对农业的财政补贴,但是由于农村贷款交易成本高,很多金融组织和机构为了回避风险,提高资金收益,没有动力持续投资农村,致使农业现代化建设资金不足与农村本身资金大量外流的现象共同存在。
金融该如何支持我国的农业现代化
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建立起完备的农村金融体系,提供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建立完备的担保体系,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和优化农村金融环境,促使资金回流农村。
多元化的农村金融体系应包括政策性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这些机构既相互竞争又互相补充,共同促进农业现代化。
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龙头企业和加工企业会不断提高产品等级和品质,为了满足农业企业技术升级和生产基地建设的需要,农业金融机构要增加中长期贷款业务,以推动优质农业企业快速发展。同时,各级政府可为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提供平台,进一步拓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范围。此外,可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进一步研究农业机械工具抵押贷款的各种担保和联保模式,以便推出各种新型金融产品。
要不断完善农村信贷担保体系建设。除了发展信用担保以外,还要发展互助担保和商业担保,以分散金融风险。此外,政府应该为土地流转和用土地抵押融资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政府要完善农村保险体系,既要建立农村保险公司,还要大力发展农业担保公司和农业政策性保险。
因此,要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法律,鼓励农村金融机构为现代农业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以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并推动农业企业的现代化。
(作者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郑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