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
因此,笔者以为,发展现代农业当务之急是构建一套完善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机制,为农村储备一批农业实用技术人才。在培养对象和目标上,要以“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针对在岗务农农民、获证农民、农业后继者进行分类、分层、分产业开展。对在岗务农农民,要通过实行免费农业科技中等职业教育和农业系统培训,把具有一定文化基础和生产经营规模的骨干农民,加快培养成为具有新型职业农民能力素质要求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对获得新型职业农民证书(新型绿色证书)的农民要开展持续地跟踪辅导培训;对农业后继者,要通过支持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定向培养农村有志青年,吸引农业院校特别是中高等农业职业院校毕业生回乡务农创业,为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青壮年农民工和退役军人回乡务农创业提供免费全程培训等措施,培养爱农懂农务农的农业后继者。
在培养方式上,一定要尊重农民的学习特点和规律,以方便农民、实惠农民为出发点,坚持教育和培训并重。要以“百万中专生计划”为主要抓手,大力推进“送教下乡”模式,建立“农学结合”弹性学制的农民学历教育制度;要以“阳光工程”为主要抓手,大力推进“农民田间学校”和“创业培训”模式,构建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农民培训制度。
在培养主体上,要下大力气构建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农民教育培训专门机构为主体,以农技推广、科研院所等为补充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要大力推动“校校合作、校站合作”,发挥农业中等职业学校、推广部门等作用,充分整合教育资源;要大力推进空中课堂、固定课堂、流动课堂和田间课堂建设,建立农民教育培训导师团等制度,努力提高农民教育培养的能力、质量和水平。
探索建立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制度
认定管理是对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服务的基本依据,是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载体和平台。全国要制定统一的认定管理意见,建立“政府主导、农业部门负责、农广校等受委托机构承办”的体制机制,建立认定农民职业资格的“新型绿色证书”制度。
笔者以为,各级政府要结合当地实际,充分考虑不同地域、不同产业、不同生产力发展水平等因素,根据农民从业年龄、能力素质、经营规模、产出效益等,科学设定认定条件和标准,研究制定具体的认定管理办法。同时,要明确农民教育专门机构在认定和服务上的主体地位、管理协调作用,加强建设和管理。对经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建立信息档案,并向社会公开,定期考核评估,建立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机制。
从认定程序上可以先进行调查摸底,锁定目标进行重点培育,等培育成熟后再进行认定扶持;也可以高标准、严要求锁定目标进行直接认定,给予政策扶持。不管采取哪种方式,认定工作都一定要做好详实地调查,因地制宜制定操作方案;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特别是要确保获证与政策扶持相衔接,使农民得到实惠;要公开透明,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更不能以任何名义收费;要根据各地实际分产业、分类分层次、循序渐进地推进,绝不能一哄而上、急于求成,绝不能搞形式主义、搞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