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不”问题仍亟待解决
在看到发展成就的同时,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前进中存在的问题。必须努力解决好制约发展的问题,才能在新的起点上昂首阔步继续前进。发展中的问题很多,方方面面。总体来说集中表现为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
不平衡主要表现为农机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和领域发展不平衡。北方旱作区与南方水田区,平原地区与丘陵山区的农机化发展不平衡。目前,全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达57.2%,已有黑龙江、新疆、天津三省、市、区达80%以上,黑龙江省已达89%,但还有9个省、区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40%以下,称为农机化发展的弱势地区,最低的贵州省还不到20%。农业现代化滞后仍然是现代化建设中最薄弱的环节急需加强;领域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为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与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发展不平衡,种植业与养殖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等。差距大,意味着发展潜力和空间也很大。统筹兼顾,加强发展的平衡性是努力的方向。
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要求与薄弱环节机械化严重滞后不协调,称为制约发展的“瓶颈”环节;保粮食安全,主攻粮食生产机械化与促农民增收,发展高效特色农业机械化还不够协调;农机化的劳力替代作用发挥与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还不够协调;农机装备迅速增加与农机新人培育要求还不够协调;农机装备供给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迫切需要还不够协调;农机与农艺融合还不够协调;增大农机投入需求与资金困难、投入不足不协调;科学发展要求与体制机制障碍不协调等。这八个方面的不协调现象都是前进中的问题,反映出的主要矛盾是农机化发展需求迫切与有效供给不足的矛盾(含技术、装备供给、资金投入供给、人才供给、制度供给等不足),要在发展中靠科技进步,深化改革,创新驱动来解决。在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推进农业机械化中,要主攻薄弱环节,解决好不协调问题,加强发展的协调性,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是努力的方向。
不可持续主要表现为随着人口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资源紧缺与环境压力越来越大,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凸显,对农机化发展克服资源环境制约严峻挑战的要求越来越高,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机化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解决好不可持续问题,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农机战线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也是新时期继续前进的努力方向。
总之,农业机械化发展处在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的关键时期。我们的责任是要善于把握机遇和应对挑战,适应新情况,顺应新期待,形成新思路,采取新举措去应对和化解新挑战,攻坚克难,赢得主动去解决好前进中的新问题,在新的高度上努力开创农机化发展的新局面。
良好的发展环境
我国正处于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中级阶段,是农机化发展快速成长期。又处于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环境空前好。
一是法治环境空前好。国家立法,依法促进。2004年,国家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一条开宗明义规定,立法目的是为了“促进农业机械化,建设现代农业”。从此,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纳入了有法可依、依法促进的法治轨道,有了法律保障。中央一号文件多次提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
二是政策支持力度空前大。2004年国家开始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支持力度逐年加大,政策体系逐步健全完善,已形成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长效投入保障机制和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2004―2012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机购置补贴的资金,从7000万元逐年增加到215亿元。力度加大,范围拓宽,标准提高,机制改善,前所未有。在此基础上,农机作业补贴、农机报废更新政策等健全配套措施,也开始试点并逐年扩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要“全面制定一系列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重大政策”。
三是国家实力显着增强,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显示,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城市社会演变进程中,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初期,都需要用农业的积累来哺育工业和城镇发展,政策上对农业往往是多取少予。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和相当实力后,就会反哺农业。借鉴国际经验,低收入国家一般不具备反哺能力,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才开始具备反哺能力,收入越高,反哺能力越大。根据世界银行的分类标准,一般人均GNP(或人均GNI)<800美元的国家属于低收入国家;>800美元至接近10000美元的国家属于中等收入国家,其中<3000美元的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达3000美元至接近10000美元属于上中等收入国家;达10000美元以后才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我国20世纪末、21世纪初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进入反哺转折期。政策上逐步对农业实施由过去多取少予向多予少取放活转变的支农强农惠农系列政策,逐步取消了农业税,并对农业进行补贴,补贴力度逐年加大。就农机来说,2004年开始实施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正式把农机购置补贴纳入支农强农惠农政策体系。那时我国经济总量(GDP)由世界第6位上升到第5位,已超过法国。人均GDP为1490美元,还属于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中央财政用于农机购置补贴的资金为7000万元。重点补贴的地区是粮食主产区16个省(区、市)的66个县及部分农垦农场,重点补贴的机具是以粮食生产为主的6大类机械。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反哺能力增强,补贴范围逐步扩大到全国所有农牧业县(场)全覆盖,补贴机具逐步扩大到粮、棉、油作物,特色经济作物及养殖业、林果业、设施农业装备设施。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提出要“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那年我国经济总量已升至世界第4位,超过英国,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达2070美元。当年中央财政用于农机购置补贴的资金增至6亿元。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农业的多种功能日益凸现,农业的基础作用日益彰显。必须更加自觉地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将农机具购置补贴覆盖到所有农业县。”那年我国经济总量升至世界第3位,超过了德国。人均GDP超过了3000美元,达3414美元,跨入了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中央财政用于农机购置补贴的资金比上年翻一番,增至40亿元。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扩大补贴种类,把牧业、林业和抗旱、节水机械设备纳入补贴范围。”这一年我国经济总量上升到世界第2位,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达5447美元,中央财政用于农机购置补贴的资金增至155亿元。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GDP)突破8万亿美元,达8.26万亿美元,人均GDP突破6000美元,达6100美元,中央财政用于农机购置补贴的资金也突破200亿元大关,达215亿元。支农强农惠农的政策力度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在强调“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时,首次提出了“探索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模式”的新要求。以上情况表明,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反哺,经济社会发展已具备反哺的能力和条件,认识到位,政策有力,形成政民合力促进发展的良好运行机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形成了我国农机化发展史上又好又快的发展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