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加快粮食“去库存”
为加快粮食“去库存”,粮食系统的部分人士建议,首先应增加政策性粮食在黑龙江的调销计划,为今年接收新粮腾出仓容,尽快明确玉米收储机制改革的配套方案,有关方面应提前做好玉米应急收购准备,避免出现“卖粮难”现象。应继续鼓励社会资本在产区建仓、建厂,加强玉米深加工能力。
记者从中储粮黑龙江省分公司等处了解到,目前黑龙江省玉米竞价销售和定向销售总量仍不大,成交率也很低。国家粮食交易中心数据显示,7月19日,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全国粮食统一竞价交易平台共安排超期储存和席茓囤储存玉米定向销售计划1966449吨,实际成交15516吨,成交率0.79%。其中,黑龙江省超期储存和席茓囤储存玉米销售计划1243171吨,实际成交6042吨,成交率0.49%。
据了解,玉米竞价销售和定向销售不多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由于黑龙江距离主要加工地较远;二是在相同价格下,黑龙江玉米比吉林、山东等地玉米质量稍差些,缺乏竞争力。去年,黑龙江省往外调销粮食515万吨,这一数量远远不能满足黑龙江省的调销需求。
面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6-8月是粮食“去库存”黄金窗口,一旦9月以后新玉米逐渐上市,“去库存”难度将明显增加。为加快粮食“去库存”,粮食系统的部分人士建议,首先应增加政策性粮食在黑龙江的调销计划,为今年接收新粮腾出仓容。可根据超过适宜储存期限玉米、水稻、大豆的质量,适当扩大“定向”销售范围,逐步向淀粉、饲料等多行业、多主体扩展,加快现有“超期粮”的消化速度。
其次,尽快明确玉米收储机制改革的配套方案,明确“补多少”等细节,消除农民困惑和市场疑虑,有利于市场价格预期。同时,仅靠市场化收购恐难满足黑龙江农户的集中售粮需求,建议有关方面提前做好玉米应急收购准备,避免出现“卖粮难”现象。
第三,合理确定库存粮食销售价格,创造条件抢占市场。一些基层干部表示,国家在确定库存粮食竞拍底价时,要充分考虑国际市场供求、进口价格、国内需求以及企业效益等综合因素,合理定价。可在低于进口完税价的基础上,实行“分区域区别化”定价,支持黑龙江加工企业发展;在减少进口的同时,创造出口条件,抢夺国外市场。有关人士测算,从降低竞拍底价造成的损失与每年增加的库存成本相比,降低竞拍底价的方式更有利于减轻国家财政负担。
第四,将黑龙江省小麦纳入最低收购价政策范围。黑龙江省北部的黑河市、大兴安岭地区等是传统的麦豆产区,这一区域的小麦品种都已提高,但一直未纳入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范围。黑龙江省粮食局调控处处长缪新宇、黑龙江省农科院总农经师矫江等建议,国家应将黑龙江省小麦纳入最低收购价政策范围,这样有利于麦豆主产区加快结构调整,建立合理的麦豆轮作体系,减少玉米种植面积。
此外,黑龙江粮食局相关负责人还表示,尽管黑龙江粮食产量全国第一,但目前工业用粮少,特别是玉米深加工能力严重不足,种强销弱、量大链短、质优价不优问题突出。建议应继续鼓励社会资本在产区建仓、建厂,支持黑龙江省用玉米陈粮生产燃料乙醇,在产区新增玉米燃料乙醇产能。
同时按照“核准生产、定向流通、封闭运行、有序发展”的模式,出台强制性推广使用政策,落实新增燃料乙醇目标市场。并根据玉米临时收储价格、燃料乙醇结算价格,考虑加工成本与费用,建立中央财政补贴与玉米价格、燃料乙醇结算价格长效联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