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进不出增大安全储粮压力
记者采访了解到,由于粮食库存量已居高位,加之今年政策性粮食收购有所调整,今年黑龙江省秋粮收储工作面临“收不进、储不下、销不出”的局面,安全储粮形势严峻。
一些地方粮食收储陷入“只进不出、唯有建仓”的恶性循环,安全储粮压力大。记者走访多个政策性粮食储存库点发现,为了增加库容,绝大多数收储点都建了露天储粮的钢结构“千吨囤”。露天储粮的另一种方式——席茓囤,因储粮条件差已不准再建,但由于先期装满的粮食没出库,一些粮库仍在使用。仅鸡西密山市连珠山粮库有限公司就有席茓囤300多个。
鸡西市粮食局副局长张春安、佳木斯市粮食局仓储科科长周青峰等表示,当前安全储粮任务难度前所未有。一方面,“千吨囤”长期储存时上层隔热条件不行,粮食品质可能会出现变化;另一方面,粮食库存销不出,腾不出仓容。为了纳新粮,不得不大量建仓。一些基层干部表示,大量建仓现在看很有必要,但具有不可持续性,不仅占用土地,未来还可能面临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玉米收储制度调整也将对粮食收储带来重大影响。2016年玉米收储政策按照“市场化收购”加“补贴”的新机制进行改革。去年国家把黑龙江省玉米临时收储价格每斤降低1毛钱,农民直接卖粮收入减少。今年随着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取消,玉米价格回归市场,多数农民和专家认为,玉米价格还可能会继续走低,担心玉米出现“卖粮难”。
记者在基层采访了解到,在黑龙江玉米优势主产区,农户对政策的解读多数持观望态度,第一年以观察政策变化影响为主,农户多数继续种植玉米。而在农业部公布的“镰刀弯”地区,黑龙江省部分种粮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不同程度地减少玉米种植面积。
“国家不收购玉米了,秋粮上市后,市场上能不能消化这么多玉米是个问题。”黑龙江省北安市杨家欣荣农机现代合作社理事长邢海军说,一方面玉米价格可能会大幅降低,另一方面市场可能会出现滞销。
不仅农民担心,粮食系统人士也担心,玉米很难全部以市场化方式销售,可能会引发新的收储矛盾。黑龙江省粮食局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在今年秋收到明年春耕前的有限时间内,把黑龙江省1000多亿斤玉米以市场化方式全部实现顺畅销售,任务之重、压力之大,前所未有。
在此背景下,黑龙江部分地区“旱改水”进程加快。据黑龙江省农委汇总的全省农作物种植面积显示,今年水稻面积增加300万亩左右,预计水稻政策性收购量将增加,加剧仓容不足的矛盾。
业内人士表示,之所以市场化顺畅销售会困难,主要是因为玉米临储政策取消,企业政策性粮收购量将大幅度下降。同时受终端产品市场需求持续不旺等多因素影响,深加工企业产品市场销售和效益不容乐观。
市场化收购主体则担心收粮资金出现困难。黑龙江兰西县粮库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孙日东表示,公司作为中储粮代储点,每年都是农发行发放贷款,收购资金从不用担心,但今年玉米临储政策取消,作为独立的市场收购主体收购玉米,需要大量资金,自身资金远远不能满足需要,能否贷到款成为最大担忧。
在这样背景下,收储矛盾可能进一步集中,临时启动玉米应急收购的可能性较大,再加上政策性水稻收购量将增加,届时新旧矛盾叠加,“储粮难”问题将更加突出。
此外,粮食系统有关人士还介绍,储存国家政策性粮食都有年限标准,目前部分库存粮食已超过了适宜储存期限,而新一季粮食储存几年又会变成了“超期粮”。如不能及时妥善处置,“超期”储存的粮食也将越来越多,影响库存粮食质量安全。因为粮食不仅会“呼吸”,还会发热,超期储存的粮食在品质、口感等方面会有变化,影响库存粮食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