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头人刘延东:咱不能有私心
大荒地村农业现代化的实践只是吉林省推动农村改革的一个缩影。来自吉林省农委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吉林省土地流转面积逐年递增。截至今年6月,吉林全省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为1683万亩,同比增长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也取得快速发展,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不断涌现。
我们注意到,吉林省日前发布的《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总体规划》提出,到2025年吉林省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其中不少举措正是刘延东和大荒地村的具体实践。《规划》指出,未来10年内吉林省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完成的重点任务包括:适度规模经营、农业机械化、农业结构调整、高标准农田、水利现代化、现代畜牧业、园艺特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现代种业、“互联网+”、科技创新与应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社会化服务体系、气象为农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品牌、农村金融、一二三产业融合、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刘延东说,“支持农业发展的力度越来越大了,政策越来越多了。我们心里越来越有底了”,“要改变家乡面貌,让中国的农业在我这里杀出一条血路。”
刘延东很健谈,但说话实在,不加水分。针对“村企合一”的管理模式,他表示,“村企合一”不是合到一块就什么都在一起了。“账目分开的,村是村,企业是企业,村里的产业,我们论证完了就上,企业这边也是有项目,说这个项目应该上,哪块符合条件就上哪个,但是,村那本账永远在村子那块。我是不看那个的,那有村长。”他说。
“我有一个基金,我的基金是什么意思?不是外面来的,就是我的收入。不够的,我都不用企业的。这是我自己的基金,但不是我自己的钱,我是搁到村子里面,这钱和村子一点关系没有,和企业也没有关系。这些钱足够其他的这种公益事业。”刘延东进一步解释道,“管理模式就在这一块,就是我统一了,但是,你不能什么都在一块做。该合的合,该分的分,管理上合,符合发展要求的,咱们得统一思想。”
刘延东说:“什么事把老百姓排在第一位,咱不能有私心。”正因为这样,2014年大荒地村实现村集体资产积累300万元,人均纯收入2.8万元。刘延东用自己的基金做村子里的公益事业。他笑着说:“在他们(农民)身上算计钱,你富不了。你给他们拿钱,你也穷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