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黄陆月天,焦麦炸豆时”,自5月下旬开始,全国各地稻麦由南向北陆续成熟,各粮食主产区纷纷拉开“三夏”机收大会战的序幕。据了解,今年全国将投入1400多万台套农机具参加“三夏”生产,其中联合收割机达到55万台,冬小麦机收水平超过92%,夏玉米机播水平超过83%,机具投入总量和机械化水平都将超过去年。预计今年夏粮种植面积4.15亿亩,比上年增加100多万亩,夏粮丰收几成定局。
资料图
实现优质、高产、低耗和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农业指日可待。按照农业部的要求,“三夏”生产时间紧、任务重、天气变化快,各级农业、农机部门要做到成熟一亩、收获一亩、播种一亩,因此,今年“三夏”小麦机收、秸秆还田、玉米免耕播种“一条龙”作业的作业模式悄然流行。在6月5日举行的山东省潍坊市小麦秸秆综合利用现场演示会上,雷沃谷神GE50收割机率先作业,籽粒部分汇集到粮仓、秸秆部分被粉碎后平铺在麦地中间。随后,雷沃拖拉机配雷沃方捆机将粉碎的秸秆捡拾、打捆。最后,雷沃拖拉机配免耕播种机将玉米种播下。整个过程结束后,原来的麦田就变成了玉米地。这种作业模式不但提高的作业效率,促进农民增产增收,而且解决了秸秆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火灾等隐患,秸秆的价值也得以提高,为农民带来了更多收益,同时推动了可持续发展农业的发展。
拉长产业链、拓展服务范围是实现农机合作社长远发展之道。随着农机补贴的政策的落实到位,农机市场逐渐饱和。以河南省为例,合作社总量达到5300多家,全省共组织超过17万台联合收割机参与今年的“三夏”机收作业,相对全省8110万亩小麦确实已经饱和,小麦收割机已显过剩。在这种情况下,不少农机合作社就近划定势力范围“抢麦田”。然而,单纯的农机作业将不足以支撑农机合作社的快速发展,拓展业务渠道、改变经营模式迫在眉睫。目前,很多合作社开创了“农机经营+交易+土地流转”的经营模式:通过土地流转有效延长机具作业时间,通过农机经营增加合作社收入。通过模式的转变,不但扩大了经营规模,还提升了农机社会化服务水平,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双丰收。
收割机大时代即将来临,粮食丰收更有保障。对于购买收割机的用户而言,收获效率及收获速度是他们最关心的因素。经过几次技术升级,喂入量5公斤以上的产品正在成为市场主流。今年一季度,喂入量6公斤以上的机型,市场占比也达到了8.37%,创历史新高。虽然该机型在小麦收割机的主销地黄淮海区域尚未成为机械收割的主流,大喂入量机型的需求还不可能在短期内出现大幅度提升,但是大喂入量、大功率、高效率必将是未来收割机产品发展的方向。今年“三夏”,由于大喂入量收割机的应用,我国各粮食主产区收获时间普遍缩短,且创下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十一连增”。“三夏”期间天气变幻莫测,大型农机的应用提高了收获效率,为粮食丰收提供了有力保障。
6月底,全国“三夏”作业即将结束,从过去的“麦客”到现在的“农机手”,从以前的“单打独斗”到现在的“农机专业合作社”,“三夏”麦收的变化反映了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步伐。这一过程,也是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迈步的写照。
【※ 农机360网&《中国农机商情》原创稿件及独家专访稿件转载需在内容中保留原著作权“农机360网&《中国农机商情》:”,并且信息来源需注明:“农机360网”,否则谢绝转载。随意篡改本网原创内容,本网有权要求转载方立即终止侵权,否则我们将追究相应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