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 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2013-12-17   来源:中国经济网   

  发展农业电商 废除销售 中间环节

  张海祥所加入的惠州市广博大种植业专业合作联社,是农村合作社的又一次升华。

  去年6月,博罗县12家农业合作社实现“二次抱团”,在原来合作社的基础上,成立了惠州市广博大种植业专业合作联社。该做法在全省属创新举措,受到了省农业厅的认可,也成为了省内第一家注册的农村联合社。

  “合作联社与普通的合作社有什么区别呢?打个比方,如果把农民个人看成是摆地摊的,那么合作社就相当于是小卖部,而合作联社就是一家超市了。”广博大种植业专业合作联社理事长黄振明表示,目前全国70多万家合作社都面临着同一个发展瓶颈,那就是架构小,资金有限,缺人才缺资金。所以通过把多家合作社的资源再度整合,才能壮大规模和实力,破解之前单个合作社在资金、人才、供销信息等方面的瓶颈。而目前,合作联社正计划进军电子商务。

  这段时间黄振明很忙,为了合作联社的“电商梦”,他一边筹建合作联社农产品配送中心,一边紧锣密鼓地装修着合作联社博罗直营店。而合作联社的农业电子商务创业项目,也刚刚在“惠州市全民创业发展资金扶持项目评选活动”打动众位评委,成为该活动创立以来第一个夺冠的农业创业项目。

  “我希望通过电商模式,废除所有农产品的中间销售环节,把”市场价“直接变成”收购价“。”黄振明说,“这样不仅农户能增加收入,消费者购买到的农产品价格也将有所降低。”

  农民收入连续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根据惠州市农业局数据显示,2012年惠州全市农业增加值约124亿元,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415元,增幅连续6年达到两位数,连续7年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

  在惠州农民收入不断提升的同时,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里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农村发展合作经济,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允许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合作社,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持有和管护,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

  《决定》还提出将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保障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利,积极发展农民股份合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

  近年来,为增加农民收入,围绕当地特色产业,鼓励发展合作社,一直是惠州市农业部门的重点工作。在农业部门的宣传和引导下,惠州的合作社数量呈爆发式增长,仅2013年,就增加了400多家合作社,目前惠州合作社的数量已经超过1000家。

  而大力发展农业企业,也是惠州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的一大举措。通过将农企引进农村,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农民把地租给农业龙头企业,然后再到公司打工种菜,收入大幅上涨,颇受农民的欢迎。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农业龙头企业240家,在农业发展和辐射带动农户方面发挥着较大作用。目前东进农牧一家公司正在着手上市前期工作,或将成为惠州首家上市的农业企业。

  除此之外,惠州还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梅菜、马铃薯、淮山等十二大特色农产品复种面积217.8万亩,增加9.1万亩,总产值68.9亿元,增加12.1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3704元。

  预计农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而在未来,如何继续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维持农民人均收入增长,也将是惠州所要思考的方向。对此,今年10月16日,惠州市委常委会议刚刚审定通过《关于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实施意见》,计划通过实施龙头培优、合作社增量、园区创新、基地示范、种业提升、农产品物流、生态循环等农业现代化基础工程,创新惠州市现代农业经营体制,构建质量安全、疫病防控、科技推广、农业执法等现代农业服务保障体系。其中,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是一大重点。

  据惠州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惠州将打造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和专业大户“四大经营主体”,创建现代农业园区、生产基地、专业镇村、农产品批发市场“四大建设载体”,完善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动农业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农业经营由小型分散向适度规模、农产品供给由数量向质量安全、农业劳动者由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全面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产业化水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而创新惠州市现代农业经营体制的总体要求是通过实施龙头培优、合作社增量、园区创新、基地示范、种业提升、农产品物流、生态循环等农业现代化基础工程,构建质量安全、疫病防控、科技推广、农业执法等现代农业服务保障体系。

  《意见》中计划到2015年,“四大经营主体”和“四大建设载体”经营农地面积占全市承包地总面积、带动农户数占总农户数、创造农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均达到60%以上;到2017年,三项比重力争达到8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目前我们正在探索”公司+合作农场“、”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模式,并引导更多的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蔡卫东说。(记者 陈)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4-103644-1.html

标签:农机 农村经济发展 活力 增强 体制 经营 创新

上一篇:全国农机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座谈会召开(图)
下一篇:以深化改革为动力 开创农业现代化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