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户“抱团”发展的优势不断得到提升,每户人家收入涨一成。梁维春 摄
近年来,惠州市农业逐渐形成了梅菜、甜玉米、马铃薯、荔枝、韭黄、年桔、特色蔬菜、花卉等八大农业特色支柱产业的结构格局,而各式的农业合作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多户农户“抱团”发展逐渐代替了以往的单兵作战,到今年已经成立到上千家合作社,同时也出现了省内首家注册的农村合作联社。
据统计,2012年惠州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415元,增幅连续6年达到两位数,连续7年超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现代农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
随着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公布,以及十八届三中全会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号角的吹响,“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吹起新一轮改革的号角。
惠州市委常委会议刚刚审定通过《关于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实施意见》,计划通过打造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合作农场)和专业大户“四大经营主体”,创建现代农业园区、生产基地、专业镇村、农产品(000061,股吧)批发市场“四大建设载体”的模式,寻求农民收入新增长点。根据《意见》,到2017年,惠州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抱团合作社收入涨一成
进入2013年的最后一个月,由于受之前台风的影响,柏塘镇里原本金黄一片的水稻田直到近日才被收割一空。杨寿生急着将刚刚收回来的稻谷和白菜进行风干加工,不久后,这些加工完的大米和菜干将送往广博大合作联社的仓库里,再统一销往已经谈好的买家手中。
作为博罗县柏塘镇种粮大户,也是广博大合作联社成员单位柏盛水稻合作社的理事长,杨寿生每年都在1000亩左右的地上进行菜稻轮作,在柏塘镇可算是颇负盛名。
回想2008年合作社还未成立之前,由于农户零散,收购商到村里收水稻的时候,总是把价格压得很低。“当时我们农户没有话语权,价格大多是收购商定的,还价余地很少,有些人想卖好点,还要自己跑到市场上去卖。”杨寿生说。
为了解决长久以来“单兵作战”的困境,2008年,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由杨寿生牵头,组织了十户人抱团成立了柏盛水稻合作社,合起来有3000多亩地。每年年初,合作社都会牵头统一购买价廉物美的农药和种子。而当收成之后,合作社也会把农产品统一起来,直接卖给收购商,收购价格要比以往高上许多。
“其实这样收购商也愿意,因为以往收购商收一车水稻,没准要跑上一天都收不满。现在我们统一出售,量比较大可以直接收购,而且质量也有保证,他们也愿意出多点价钱收购。”杨寿生说。
通过这种模式,抱团的优势不断提升,一年下来,合作社每户人家收入至少都能上涨一成,联合社也从一开始的10户增加到现在的103户。
社里负责销路
自己只需管好生产
张海祥是博陆县种玉米的专业户,以前一直侍弄家里的几亩玉米田,前几年,张海祥开始出来承包十多亩土地,但由于种种原因,张海祥一直不敢扩大自己的种植规模。“一旦种多了,不仅成本负担不起,销路也是个问题,万一卖不出去,我还要自己拉到市场上去一点点卖。”张海祥说。
去年惠州市广博大种植业专业合作联社筹备成立之时,张海祥便被说动加入了联合社,并在该社的旺旺农场承包了五六十亩的土地种植玉米。
“农场使用水肥一体化技术,我们平时种田花费的精力也少了很多,人少请了,人工成本也省了。而最重要的是,种出来的玉米我们统一送到联合社的仓库里,由联合社帮忙联系买家,现在多种一些也不像以前那么担心。”
张海祥告诉记者,现在他的玉米主要有两个销路,一个是之前一直积累下来的一些老顾客,每年都会固定从他那里收一部分玉米;而另一个,也是供应较多的,就是合作社帮他联系的买家,价钱也会比自己出去卖的价格高和稳定。
“现在我只要在田里管好我这60亩玉米田就行了,收入也比以前种十来亩的时候涨了几倍。”张海祥感慨道。
现在的张海祥除了每天料理玉米田,就是找下朋友喝茶聊天,享受下闲暇的小日子。有时候,张海祥还会跑到社里,听听联合社组织的一些课程,学习一些种植技术。“社里一个月都会安排一两次课,像前不久社里就请了专家给我们讲农机的维护和保养,这些以前我们都是一知半解的。”张海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