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免耕生产:用了都“叫好”,为何推广难?
2016-08-09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每到秋收,东北漫山遍野的玉米金光灿灿。粮食丰收的喜悦过后,却是令人犯愁的秸秆。尽管早有研究证明,秸秆还田能够提升土壤有机质,增加地力,但不少东北农民仍深信世代相传的耕作传统:只有精耕细作,把秸秆清除干净,来年玉米出苗、生长才有好基础。

保护性耕作.jpg
资料图

  一边是不断退化的黑土地,一边是露天焚烧的秸秆。如何既秸秆还田培肥黑土,又降低玉米种植成本提高产量?答案是免耕播种等保护性耕作。全国农技推广标本、吉林省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带领的团队十年磨一剑,形成一整套东北玉米秸秆覆盖免耕生产体系。

  从150亩试验田到100多万亩示范田,在王贵满看来,虽然技术成熟,农民采用后也“叫好”,但推广“叫座”的最大拦路虎仍是农民观念……

  黑土变“黄土”:“掠夺式”耕作惹的祸

  化肥用量比过去翻了一倍多,地越来越“馋”,粮食全靠化肥“催”

  “插根筷子都能发芽!”肥沃的黑土地是东北人的骄傲。但种了20年地的吉林省农安县创业村农民姜成辉这几年越来越担心自家黑土地的“地力”,“6亩玉米的底肥要600斤,追肥500多斤,化肥用量比过去翻了一倍多,地越来越‘馋',粮食全靠化肥’催‘。”

  追求产量、化肥投入过多、土壤有机质下降过快……从事土壤研究30多年的吉林省农科院研究员任军认为由于长期重耕种、轻保护的耕作方式,导致土壤肥力逐年下降,粮食生产资源消耗量越来越大。“吉林农民施肥方式分为两种,既’一炮轰‘和’底肥+追肥‘,前者每公顷化肥用量为1500-1800斤,后者也得 1500多斤,是30年前的近一倍。”

  黑土地资源占吉林省耕地总量的20%,粮食占比却高达60%。有数据显示,吉林省黑土地土壤有机质含量从50年代初期的8%下降到现在不足2%。

  “天下第一粮仓”吉林榆树市,在1958年、1981年和2007年国家开展的三次大规模土壤普查中,以1981年为中间点,前23年每千克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减少0.026克;后26年年均减少0.137克。有机质含量下降加快,直接导致土壤肥力降低、土壤板结、耕层变浅,一些原本冒着“油花”的黑土地开始变成“破皮黄”的黄土地。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2-192908-1.html

标签:农机 推广 为何 生产

上一篇:保护耕地应让种粮“有赚头”
下一篇:找准“痛点” 加速发展 种业机械化应从哪里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