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麦收记忆:生活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记忆
2016-06-14   来源:黄河新闻网   

  把每到夏收时节,我就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在我的记忆里,夏收的每个环节都是一种炼狱般的生活,足以让你记忆深刻,刻骨铭心!

麦收.jpg
资料图

  我的家乡地处吕梁山南部山区。那里是当仁不让的山区旱作农业,人们祖祖辈辈靠天吃饭,数千年难以走出原始农业的怪圈,农民劳动强度之大,产出率之低是你无法想象的。

  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从刀耕火种,到现代农耕文明,是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过程,而我们这一代人,却有幸用半个世纪体验了中国农业三千年的发展史。

  我出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用现在时髦的话说叫六零后。六七十年代正是文革期间,是“抓革命,促生产”的年代。那时候,生产力还比较低下,农民们不管怎样折腾,地里就是不好好长庄稼。我记得大人们白天忙着给刘少奇、邓小平、陶铸他们塑像,当然不用太像,不用太好,只要极力丑化就行;忙着批斗地主等“四类分子”,把他们五花大绑,头上戴上又尖又高的纸帽子,脖子上挂一块大黑板,黑板上纸帽子上分别写上这些人的名字,名字上还要打上一个大大的红八叉,身后是荷枪实弹的民兵红卫兵押着,在村里游走,在舞台上批斗,愤怒的群众高喊“打倒地主反坏右”,震得山鸣谷应。“四类分子”们手里提着一面锣,走一步敲一下,口中还念念有词。站台批斗的时候要求他们要把头低下,腰拱成一道弓,稍不如意,民兵红卫兵们就会卸下三八大盖的大刺刀,抡圆了抽打在“四类分子”的脊背上,让他们铁刺在背,杀猪一样的尖叫着;忙着搞大辩论,写大字报,刷标语,“要斗私批修”,“要立新功,不要吃老本”,“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当然,抓革命的目的是为了促生产。人们平黑土,炜山灰,烧糊结(土块),割青草,沤青肥,甚至把自家住的土炕都砸了,把里面的黑土炕灰都挖出来当肥料用。有胆大的,把几年前死去的人从棺材里扒拉出来,大卸八块,放在一口大锅里面煮,称作熬肥料。晚上,人们挑着马灯,扛着钢锨深刨镢去深翻土地,他们的口号是“深翻一电杆,亩产一万三”。天知道他们信不信,反正不得不这样喊。我们小孩子家瞌睡打盹的也被揪起来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比如打个灯笼。

  那时候很少种麦子,因为产量不行,不够吃。主要种的是玉米,高粱,豆类,薯类作物,“瓜菜代”的年代大抵都是这样。农民们也不可谓不敬业,不可谓不辛苦,但是无论如何折腾,大家还是手里没粮,肚里少食。大约到了1973年前后,政策有所调整,除了大集体以外,村里给各家各户分了“自留地”、“猪粮地”,各家可以自己做主调剂余缺,种一些麦子蔬菜改善生活。父亲把分给我们家的山坡地打了两人高的板埝,把地淤漫起来,解决了跑肥跑水的问题,提高了地力。可是由于家里人口多,只好把这些地仍然种玉米。别人不理解,讥笑父亲只会“抓高产”,只有父亲知道,只要全家能有“皇上”吃,多吃几口,不饿肚子,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我们生产队里有种麦子的传统。不过那个时候没有化肥,没有农药,没有优种,那种“老和尚”,一种就是几十年。麦穗小得就像是蝇子头,产量当然有限,因此只能广种薄收,漫山遍野都种满了麦子,好年景人口也不过分得几十斤。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190439-1.html

标签:农机 记忆 世纪 生活 麦收

上一篇:种粮大户机械化作业变时尚
下一篇:火热麦收季 听山东“四铁匠”讲述他的卖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