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麦收记忆:生活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记忆
2016-06-14   来源:黄河新闻网   

  “麦黄杏黄,绣女下床”。“五黄六月,龙口夺食”。每到夏收时节,家家门上锁,户户无闲人,大家都投入到夏收之中。我们小学生这个时候也放了麦假,加入了麦收大军。有时候,老师带着我们拾麦子,有时候我们自己拾,拾到的麦子背回来,交给麦场里的保管员,过了称,按斤称记工分。

  不用说,拾麦是个技术活,也是个辛苦活,没有吃苦精神,没有坚强意志是干不了干不好的。有时候,冒着近40度的高温酷暑,不要说一个细皮嫩肉的小孩子,就是大人们也受不了。更要命的是,必须始终弓着腰,连续不断地捡拾遗落在地上的麦穗。很多时候是被压倒而没有割断的麦子。这样的麦子不拾可惜,拾起来又撤不断,用力是难免的,往往会把手拉伤割破,或者把麦签深深地钉进肉里去,钻心的疼痛会让你痛不欲生。手指要不断地与干硬的地面和锋利的麦茬摩擦,细嫩的手,不是指甲缝里扎了刺,就是手指头磨秃了皮,抑或指甲背后磨起了一根根肉签,一拽一个疙窝,鲜血淋漓。给集体拾麦子,更多的是拾麦草。不管有没有麦穗,手就像是耙子,不停地在地上扒拉,有一种拾到篮子就算菜的感觉。有时候,地畔上塄根底被松鼠们吃光了穗子的秃杆杆,大人们割麦时就弃之不要了。我们则不会放过,手脚并用,连根拔起,轻轻地把根上的土抖一抖就搂在怀里,一捧一捧,一回一回,一晌能拾一捆子呢!拾到的麦子,穗子没有多少,连根带土的杆子倒是不少,由于是乱放着,七长八短,也看不出所以然,管理员也不和孩子们计较,过了称就是。

  要是给自家拾,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就会挑麦粒饱满的穗子,一穗一穗的捡起来,头对头的放在一起,一把一把的缠绑起来带回家去。晒干了,妈妈用簸箕搓下麦粒,簸干净了,磨成面粉,称作“好面”,一家人就会籍此改善一下伙食,我心里那个高兴就像是喝了蜂蜜一样甜,劳动的辛苦早就忘到九霄云外去了。

  拾麦子拾的是运气更是“人气”。大人们看着我们辛苦,等我们靠近了,就会把抓麦子的手稍微松那么一点点,故意落下麦子给我们捡,以此来调动我们的积极性。队里负责把割倒晒干的麦子运回村里打麦场的主要是两个人,一个是我的远房爷爷,一个是我的堂伯父。他们把麦子一捧捧地摞在一起,放在架子上捆扎好,称为勒驮子。勒好的驮子由几个人抬起来放在驴背上,人赶着驴一驮驮地把麦子运到场上去。他们捆驮子引得我们一伙拾麦的小孩争抢。因为难免有搂不住的时候就会有一些麦子掉下来,那是拾麦极好的机会,谁也不肯放过。小孩子越来越放肆,等不得大人搂起来就在下面抢,惹得大人们一时火起,一通好骂,把这些“狗东西”赶得远远的。我是不会去偷去抢的,只是老老实实的在那里捡拾,爷爷和伯父他们照顾老实人,有时候看我走得近了,就故意不露声色地松开手指缝,留下几穗来让我捡,我能够看得出来,他是用手撕下来的,不会多,也不会少。

  拾麦子的时间是有限的,也就是那么三两年。不几年我就上了高年级。这时候,我们就会在老师的带领下练习割麦。割麦子是有讲究的,首先要有一张好镰,镰把曲度要合适,镰刀钢水要好要锋利。俗话说“镰快割麦,镰不快割手”。要是没有一张好镰,不仅割不动麦子,还时常把自己的手脚割破,弄得鲜血直流。其次要会抓麦子,就是学会所谓的“交把子”,这样抓起麦子来才能轻松,才能抓得多,割起麦子来才能割得快割得净不乱把,才能赶得上不掉队。

  通过一次次的历练,不久,我们就是割麦大军中的一员了,就会在老师的带领下,去到各村支援夏收,在村里吃派饭。在田间地头,同学们拉开架势,一人两行,你追我赶,只听得一片镰刀清脆的声音,一块块麦子被放倒在身后。回家时,农民伯伯也不忘了发挥一下人多力量大的优势,没有绳子,就提前派出几个人,用麦杆拧成绳子,捆成麦捆让大家扛回场里去。炎热的夏天,高强度的劳动,许多学生的身体都吃不消,病倒了,不得不退出队伍。但更多的人还是要咬牙坚持到最后。

  每年夏收,我们要走好几个村子,赶不少场子,帮助不少农民呢!麦子虽然割得不很整齐,糟蹋得也要多一些,但是毕竟加快了进度,减轻了农民负担,为他们争取了时间,实现了龙口夺食。这样的生活一直维持到高中毕业。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1-190439-1.html

标签:农机 记忆 世纪 生活 麦收

上一篇:种粮大户机械化作业变时尚
下一篇:火热麦收季 听山东“四铁匠”讲述他的卖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