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作物叶面施肥技术及应用连载(二十一)
2014-04-18   来源:新农资360网   



【新朋友】点击标题下面蓝色字“农资之友”关注。

【老朋友】点击右上角...,转发或分享本页面内容。


   叶面施肥对裂果的防治


  裂果是果树的一种生理病害。柑橘、桃、梨、枣、枇杷等某些品种都有裂果现象。裂果后可引起病菌及灰尘污染、落果、腐烂,降低产量和品质,严重影响商品价值。果树裂果一般于果实膨大的中后期开始,除品种本身特性外,还由于气候的变化,引起水分、养料、内源激素的失调所致。


一般高温干旱后骤雨,裂果将会发生严重。因此,防止裂果的根本措施是要解决果树水分、养料及激素的协调关系,除了选择抗裂性强的品种以及相应的科学栽培管理技术外,叶面施肥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


  在果树谢花至果实膨大期,坚持7~10天喷施1次0.3%~0.4% 尿素、0.2%~0.5%硫酸钾或氯化钾或1%~2%过磷酸钙浸出液,可有效减少裂果的发生;在果实膨大期,用500~2000毫克/千克的B9或5000~7000倍液的氢氧化钾或20~30%毫克/千克的赤霉素加0.3%的尿素喷洒果面,每周1次,共喷2~3次,可促进果皮细胞伸长,抑制裂果。也可用细胞分裂素500倍液喷洒。高温干旱天气,喷洒1%~2%的石灰水加0.4%的食盐水,不仅有抑制裂果的作用,还可防止日灼。


一、影响果树叶面施肥效果的因素


  1、肥液在果树叶面上存留的时间与数量。只有使足够量的营养液较长时间保留在叶面枝干上,才能被其充分吸收。

  (1)喷布量:肥液在一定浓度范围内,树体上的存留量与喷洒量成正比,但超过一定限度则肥液会大量流失。一般最适喷布量,以液体将要从叶片上流下而又未流下时为最佳。


  (2)叶片表面的结构特点:果树叶片特征,如,直立与平滑度以及气孔的凸起或凹陷、毛状体的多少、角质层的厚薄等,均会影响肥液的存留时间与养分的吸收量。如,毛状体多的表面,常因液珠被支撑而不能直接与叶表面接触,使其难于吸收。叶背面气孔多,角质层薄,并具有疏松的海绵组织和大的细胞间隙,利于肥液渗透而被吸收。幼叶生理机能旺盛,吸收强度大,气孔所占比例大,有利于养分吸收。


2、肥料特性与使用


  (1)肥料的种类与浓度:不同肥料进入叶内的速度有明显差异。肥液进入叶片的速度,是决定它能否作为叶面施肥的重要条件之一。同时肥液浓度与养分进入速度有关。多数肥料,一般是浓度愈高,进入愈快,但氯化镁的吸收与浓度无关。


  (2)肥液的酸碱度:在碱性溶液中有利于阳离子养分(如K+、Mg2+、Ca2+等)的吸收,酸性介质则有助于阴离子养分的吸收。


  3、气候条件


  高温能促进肥液浓缩变干,易引起气孔关闭而不利于吸收。叶面施肥的适温是18~25℃。因此,若夏季最好在上午10时前和下午4时后进行为宜。温度较高时喷施效果较好。在气温高时喷施雾滴不可过小,以免水分迅速蒸发而发生肥害。


二、果树叶面施肥注意事项


  1、掌握配制适宜的肥液浓度

  在不发生肥害的前提下,尽可以使用高浓度,最大限度地满足果树以养分的需求。但必须先做小型试验,确定能否引起肥害,然后再大面积喷施。浓度大小与树种、气候、物候期、肥料种类关系密切。一般是气温低、温度大、叶征老熟时,肥料对叶片损伤轻的可使用浓度大些,相反,则必须小一些。


  2、适时喷洒


  在果树急需某种营养元素且表现出缺素症状时,喷施该元素效果最佳。一般果树在花期需硼量较大,此时喷施硼砂或硼酸,均能提高坐果率。当叶面积长到一定大小时喷施最佳时。幼叶对肥液反应敏感,但叶面太小,接触机率也越小。盛花期喷磷肥可提高坐果率;幼果期喷钾肥能促进幼果膨大;后期喷磷钾肥可提高果实含糖量和促进着色;微量元素可于花期前后喷施。

  在半阴无风天喷施效果最好,时间宜在上午10点前、下午4点后。叶面喷肥有效期一般仅12~15天,需连续喷洒2~3次以上,长期喷施会影响根系生长,消弱根系的生理功能,所以应在土壤施肥的基础上,把叶面喷肥作为一种迅速补给营养的辅助措施来应用。


  3、确定最佳喷洒部位


  不同营养元素在要树体中的移动性和再利用率各不相同,因此喷施部位也有所区别。微量元素在树体移动性差,最好直接喷于最需要的器官上,如幼叶、嫩梢或花上。如硼应喷到花朵上可提高坐果率,钙喷到果实上可防止生理缺钙或提高果实耐贮性。


  4、选择适宜的肥料品种,防止产生肥害


  喜满地专家温馨提示:不同树种对同一种肥料反应不同。苹果喷施尿素效果明显,柑橘和葡萄次之。同时应根据肥料特性和树种等配制适宜浓度与施用次数以免产生肥害。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200-155434-1.html

标签:连载 二十一 应用 技术 叶面施肥

上一篇:蔬菜苗期常见病害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连载(二十六)
下一篇:农用地膜的应用与污染防治连载(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