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首页 > 土壤改良 > 正文

邢思超:做修复土壤的先行者
2016-06-04   来源:新华网   

邢思超:做修复土壤的先行者

日前,国务院发布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简称“土十条”),和之前农业部颁布的《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简称“零增长方案”)可以说是一脉相承。不管是提高化肥利用率还是土壤修复方面,生物菌肥都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零增长计划”和“土十条”无疑将促进生物菌肥产业的大发展,新介入的企业也会逐年增多。如何引领菌肥产业健康发展、发挥生物菌肥在修复土壤中的作用?6月3日,我们采访了菌肥领域的领军企业—西安德龙生物产业集团总裁邢思超。

图为西安德龙生物产业集团总裁邢思超。

问:随着“零增长方案”和“土十条”的颁布、实施,很多人认为,菌肥企业的春天就要来了,您觉得呢?

邢思超:应该说是菌肥的第二个春天要来了。因为在农业部发布“零增长计划”之前,过量使用化肥对土壤、对作物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农民在这方面已经有朦胧的需求,很多有眼光、有担当的企业也在寻求解决办法,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发展生物菌肥。国家管理层也在以很多方法促进菌肥产业的发展,包括制定了菌肥的登记管理办法,制定了很多关于生物菌肥的国家标准和农业行业标准,又对生物有机肥免征增值税等。

“零增长方案”和“土十条”无疑是对生物菌肥产业的又一次提升和拉动,也可以说是生物菌肥的第二个春天。它的积极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众人拾材火焰高”,我们希望更多有远大抱负的企业介入菌肥领域,扩大菌肥在农资大市场的影响力、扩大市场份额、提高整体水平。

问:不管怎么说,菌肥还是一个新兴产业,据说德龙很早就开始布局菌肥市场,并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请问是怎么做到的?20多年前,怎么想到了做菌肥市场?这期间,德龙经历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解决的?

邢思超:我们原来生产叶面肥,当时在陕西甚至全国都是做叶面肥最早的。在1995年杨凌农高会上我们看到了一款叫“生物固氮肥”的产品,经过试验效果还不错,从此认识了生物菌肥这类产品。我是做新闻记者出身的,对新事物有天然的敏感。经过仔细研究,我们认为面对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和有限的耕地,生物菌肥应该是中国农业的一个发展方向。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们就把生物菌肥当做主要的一个品类,投入人力、财力进行研究、推广。

我是属牛的,因此在我们渭南生产基地的接待室放置着一头石雕的拓荒牛,一些参观者说德龙就是菌肥领域的拓荒牛。对这样的称谓我们也认为非常贴切,我们也愿意担当生物菌肥技术和市场的拓荒牛。我们在菌肥领域的探索和实践也暗合了牛的吃苦精神、奉献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说,开发一款新产品都会遇到各种问题,更何况是一个新品类。我们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规范产品,因为全国“生物固氮肥”技术体系的企业有很多家,都没有进行任何形式的登记或备案。在国家对生物菌肥实行登记备案以前,我们就完成了在陕西省农业厅的新型肥料登记,在国家实行登记管理后,我们又按照国家标准完善了技术体系,取得了农业部登记证,这是我们在生物菌肥领域站稳脚跟的第一步。因为其他同类企业,包括其他技术体系的企业,就是因为缺了这张“通行证”而被淘汰出局的。

“生物固氮肥”虽然解决了农业生产中的一些问题和难题,但越是深入到这个领域越觉得产品还需要完善、技术工艺需要优化。菌肥是兴新产业,没有技术经验可供借鉴,完全需要企业自己去不断探索。我虽然对生产技术是门外汉,但是对技术重要性认识还是到位的。不管资金宽裕还是紧张,只要科研和技术需要,我们都会全力以赴。并且设备投入都要高标准、具有前瞻性。像我们的有机质高温发酵塔,虽然在当时的投入量比较大,但时至今日还是腐熟有机肥最先进的工艺;我们建立的实验室、固体菌种培养车间、液体菌种培养车间都是最规范的。正因为我们舍得科研和技术投入,才保证了我们的产品在每个阶段都具有先进性,效果都能被农民认可。这是我们20年坚持做生物菌肥的根本。20年来,有很多同类企业纷纷倒闭或停滞不前,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他们对科研和技术缺乏足够认识。我们提的口号是“高端菌肥领航者”和“看不见的菌、看得见的效果”,始终保持在菌肥领域中的先进性和农民对使用效果的认同。

在当时,生物菌肥还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概念,农民不认识、经销商不接受,怎样推广销售,这是我们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经过摸索,我们找到了新的经营方法,就是车队直销,因为虽然农民对菌肥缺少了解,但菌肥的功能和作用机理部分农民还是认可的,这就是我们的市场基础。最多时有200多辆轻卡穿梭在关中农村,形成了“生物固氮肥”的一股热潮。目前这种模式一些农药或肥料企业仍然在用。20年来,我们不断探索新的营销模式,不但给经销商以优质产品,还以“营销技巧研讨会”把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方法教给他们。

问:2015年,贵司专门组织了一次菌肥领域的“华山论剑”论坛,崭露出了公司的行业担当和领袖气质。怎么理解“华山论剑”?在菌肥领域,德龙对自身的定位是怎样的?

邢思超:去年6月13日,我们和中国《农资导报》、渭南电视台联合举办了“首届全国生物菌肥规范化规模化高层论坛”,因为在我们渭南生产基地所在地西岳华山举行,邀请到的都是生物菌肥领域的知名学者、教授以及德龙集团的核心客户,又希望论坛的观点新颖、独特、各抒己见,所以我们把这次论坛也称为“华山论剑”。

举办这次论坛的初衷一是对德龙菌肥20周年的一次庆典,因为德龙在菌肥领域走过的20年真可以用历经坎坷来形容。可以说德龙是菌肥产业的先驱者,看着同时起步的同行一个个变成了先烈,我们倍感珍惜现在还“活的辉煌”;二是目前菌肥领域存在严重的不规范技术和不规范产品,影响了整个行业的声誉,有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和言过其实,也有小作坊式的菌肥企业。作为“高端菌肥领航者”,德龙集团有义务和责任引领行业向规范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让农民能够买到货真价实的产品,也为中国农业持续发展尽一份责任。

问:能在一个领域坚持20年必然有你们的“独门绝技”,请问德龙在菌肥领域都掌握了哪些核心技术?

邢思超:和其它行业相比,菌肥既是高新技术产业、又是新兴产业,还没有完整的技术体系支撑,各企业之间技术差异很大。德龙集团因为有20年专业研发生产菌肥历史,所以掌握了五大核心技术:

一是多菌种复合培养技术。就是把多种功能微生物按照“作用分工”组合到一个产品中去,形成12菌系列产品,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就模拟了土壤的“微生态环境”,作用就比单一菌种全面。

二是有机质塔式除臭腐熟技术。高温发酵塔是德龙在西北地区首先采用的有机肥除臭腐熟设备,经过十多年的应用和对一些细节的完善,现在的除臭腐熟效果更好。技术要点是:把有机物料和9种发酵菌混合后用输送带输送到发酵塔的最高一层,物料每天降低一层,腐熟时间为7天。腐熟过程发酵菌产生的热量能维持塔内温度60—70度,杀灭了有机物料中的病菌、虫卵、草籽等有害物质,所以使用德龙12菌,从有机质方面讲是安全高效的。

三是菌种芽胞化技术。芽胞是细菌的休眠体,细胞壁变厚。经过对菌种的技术处理,德龙菌肥中菌种的芽胞化率达到95%以上,芽胞化的菌种抗逆性增强,在极端气候条件下保证了菌肥的有效性,同时解决了和化肥混合使用的问题。

四是菌种提纯复壮技术。就是在菌种培养环节,挑选形态好、活性强的菌种进行下一步培养,而淘汰掉弱小的菌种。这样,产品中的菌种才能形态好、活性强,菌种才能完全保持应有的功能。

五是液体固体联合培养技术。就是把液体菌再作为菌种进行固体培养,菌数增加、菌种产酶能力增强。

依托核心技术德龙开发了系列生物菌肥,目前分为生物有机肥、液体菌剂、固体菌剂等40多个规格和功能的产品,我们正在针对不同作物开发系列复合微生物肥料,解决农民在生产中的问题和难题,也让经销商朋友有更多的选择余地。

技术是产品的基础,德龙菌肥能在很多市场持续十多年连续推广销售,说明农民对产品效果高度认可,也说明我们坚持走技术路线的战略正确和有效。

问:生物有机肥的销售,受物流运输半径影响较大,贵司是打算如何解决此类问题?

邢思超: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一直在思考、也摸索出了一套比较可行的解决办法。

一方面加强集团本部菌种中心基地建设,生产高品质腐熟菌和功能菌菌种,然后和分散的、附设在大型养殖场的有机肥料厂合作,通过对合作企业的产品升级、解决困扰他们的除臭腐熟问题,再通过品牌输入提高产品附加值,在让合作企业受益的同时也解决了我们物流成本问题。这种方法我们已经运作一年,形成了可行的“汉中模式”。

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入股的方式合作建厂。今年4月下旬,我们己经和贵州省农业龙头企业—贵州卓豪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目前正在加紧筹建新企业。这种模式也正在推广。

问:贵司发展历程中创造了许多个“全国首家”,是怎么做到的?

邢思超:这主要与我们的战略定位相关。我们始终把自己定位在“生物菌肥”这样一个狭窄领域,立志做百年菌肥企业。所以我们愿意成为菌肥生产应用技术和推广模式的拓荒者,我们用20年时间只做了一件事,自然就有精力、有能力创造许多个“全国首家”。

在生产应用中,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很多,我们也是通过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方法来完善产品,可以说是市场倒逼我们不断研发和创新;另外,作为新兴的菌肥行业,可供借鉴和模仿的技术和经验本来就非常少,况且以我的个性来讲也不愿模仿、喜欢创新。

问:目前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新型肥料,叫法也很多,有功能肥、特种肥、新型肥等,国家也明确表示要鼓励新型肥料的发展,可以说生物有机肥未来的发展空间很大。您如何定位化肥、有机肥和生物菌肥之间的关系?

邢思超:“新型肥料”只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每一类肥料都有它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对肥料名称都有明确规定,我认为,“特种肥”、“功能肥”是很不规范的名称,是企业在打擦边球,这也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

国家鼓励生物菌肥、特别是生物有机肥发展,免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增值税。国家鼓励和农民需求相吻合,必将促使生物菌肥更快发展。

我们把化肥比作大鱼大肉、把有机肥比作粮食,而把生物菌肥比作蔬菜瓜果。目前我们缺的不是大鱼大肉、而是瓜果蔬菜,因为土地也需要“减肥”,也需要可持续发展。把有机质和有益菌结合在一起的“生物有机肥”就是一种“蔬菜馒头”,好吃又营养。

问:与化肥相比,生物菌肥市场推广相对困难,德龙是如何解决推广难题的?

邢思超:的确如此。生物菌肥的概念在很多地方还比较陌生,农民不愿接受;一些假冒、劣质的菌肥坏了行业的名声,让农民对“生物菌肥”心存芥蒂。

我们解决推广难题的办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让经销商、农民眼见为实。一方面组织经销商和种植大户来我们生产基地考察交流,通过在显微镜下看不同的菌种形态,参观生产工艺和流程,这样的“探秘之旅”就会打消他们的疑虑,认为德龙菌肥是真菌肥和高端菌肥。

另一方面就是建立示范园,通过召开现场观摩会的方式展示德龙菌肥的应用效果,这是另一种“眼见为实”。

经过多年实践,这两种方法不但有效而且具有“排他性”,让作坊式的小厂或效果差的品牌没有办法模仿。

问:目前菌肥市场还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您觉得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该如何规范菌肥市场呢?

邢思超:菌肥市场的确比较混乱,我认为这是作为新兴产业在这个阶段的一种必然。造成的原因大致有这几个方面:

一是菌肥本身的原因。菌肥中的功能微生物都来源于土壤,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或者功能微生物就有成千上万种,选择的余地特别宽泛,而每一种微生物的功能又是不同的。所以微生物肥料企业自己要弄清楚自己需要什么、要解决农业生产中的什么问题,这样做出来的产品才具有针对性。可惜我们的好多菌肥企业做不到。

另外就是生产工艺问题。菌肥生产最难把握的就是对杂菌的控制,生产工艺中不管哪一个环节把控不好,都可能导致最终产品的杂菌率超标,这样的产品就是不合格产品。对大多数企业来说目前这都是难题。生产工艺不规范还可能导致菌种变异,因为应用到生物菌肥中的每一个菌种都要经过鉴定,功能是已知的,而且保证没有任何的副作用。而变异出来的菌种的功能就“不已知”。这样生产出来的菌肥不但没有作用还可能有副作用。

第三个,我认为是在有没有条件的情况下一窝蜂上菌肥项目。这里边有几种情形:一是原来的有机肥企业为了追求高利润,添加或不添加菌种都称其为生物有机肥;二是从其他不相关行业转型生产菌肥,不了解菌种、不了解工艺、不了解市场;三是农药、肥料企业一哄而上上菌肥项目,有些自己生产,大多数是定制。这些企业完全把生物菌肥当成了赚钱的工具而不是一项事业。

第四个原因应该是检测手段问题。因为菌肥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对检测技术要求特别高,加上菌肥又是一个新兴产业,因此各级检测机构中很少有生物菌肥的检测授权。这样就让某些不法企业钻了空子。

要规范菌肥市场,一要靠企业自律,把菌肥当成一项事业而不仅仅是赚钱工具;二要加强检测监管,让不合格产品无处藏匿;三是靠龙头企业引领,引领行业正气、引领规范经营、引领技术创新。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55-190058-1.html

标签:先行者 土壤 邢思超

上一篇:让“土十条”成为每一个人的“必修课”
下一篇:认识土壤污染 保护我们脚下的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