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首页 > 热点新闻 > 正文

聚焦农村贷款难:惠农政策须“接地气”
2014-08-11   来源:人民日报   

  苏州一家城商行负责人坦言,定向降准释放了流动性,银行手里钱是多了,但受限 于存贷比,贷款资金是有上限的,不能多放。目前他们城商行的存款余额为400亿元,降准0.5%,相当于释放了2亿元的流动贷款资金。但这2亿元并不能用于新增贷款,因为央行虽然推出了定向降准,但合意贷款管理没与时俱进。他打了个比方,如果把银行比作是一个水池,涉农贷款比作需要灌溉的农田,降低准备金率,相当于给水池里多放了水,但真正能给农田灌多少水,制约因素还没完全解决。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长期以来农村金融的毛细血管不畅,没有有效的“滴灌”措施,难以将定向释放的流动性找准“靶心”。目前一些中小型股份制银行在急速扩张中,资产负债表绷得很紧,自身流动性紧张,信用收缩已不可避免。如此一来,定向降准往往成了中小银行缓解自身流动性的筹码。

  他分析,农村金融机构的存贷比普遍较低,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也比较高,这意味着他们可能不是没钱放贷,而是不想放贷,即使定向降准投放流动性,也不一定能有效调节贷款投向和结构。

  正规渠道贷款难,民间灰色地带资金活跃。一位养殖企业老板诉苦说,他找民间小贷公司借的“过桥资金”,100万元的本金,10天利息就要2万元,根本负担不起。

  农村金融出路:

  政策多“接地气”, 激活现有金融组织支农活力

  农村融资难、融资贵现象长期存在,凸显农村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专家认为,其原因一是政策性金融作用发挥不充分,合作金融发展缺位;二是扶持政策力度不足,协调性和合力尚有提升空间。一位从事设施农业的农场负责人抱怨,一些政策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基层实施不了,落地难,主要原因是政策没有“接地气”。

  “有的地方人民银行是按季度下指标,有的地方则按月下指标,对金融机构的约束太严。”苏州某城商行业务经理说,新增贷款指标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存款准备金率下调了,但贷款比例不能高于存款75%的上限没变,合意贷款规模没变,就相当于水库上游放了水,闸门没全开,水流就不畅通。

  “定向降准释放的流动性可能短时间会在局部缓解流动性紧张局面,但根本解决农村贷款难问题,并非一两次降准所能解决。”太仓农商行业务发展部副总经理朱敏宇认为,农村融资难是一个结构性的问题,根源还是与农民、农企本身的生存环境不协调,除了金融政策方面的倾斜之外,需要加大强农惠农政策等综合化手段,降低税收、降低成本,把从事农业产业的风险降下来,让务农涉农的有更好的稳定收益,金融才能更好地进入。

  吴江农商行副行长庄颖杰表示,目前金融政策不断倾斜,为农民融资创造更为宽松的条件,然而要产生更好的效果,一方面要改善实体经济环境,另一方面也需要银行自身练好“内功”。

  针对农村金融有效服务不足问题,有关专家认为,出路在于激活金融组织的支农活力。在政府层面,应多给一些扶持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的“真金白银”,比如建立农村信贷风险担保基金,对扶农成效突出的金融机构实施奖励等。同时也要制定差别化监管措施,综合运用财税、货币、监管等政策工具,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支持符合监管要求的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信贷投放,持续提高存贷比。

  7月1日起,银监会对存贷款计算口径进行调整,进一步为农村金融机构松绑,鼓励商业银行将更多的信贷资金投入小微和“三农”领域,这让许多种粮大户们看到了希望。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50-144682-1.html

标签:地气 政策 贷款 农村 聚焦

上一篇:农业机械化成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必然趋势
下一篇:学者:发展农村现代化比农民市民化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