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首页 > 热点新闻 > 正文

农业专家:粮食流通急需打破“托市困境”
2014-08-05   来源:瞭望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董事长刘文进表示,按照目前的形势判断,托市收购政策越来越走不动了。“继续走下去,托市价只能遭遇‘天花板’,产生仓容紧、收储难、卖粮难等一系列问题。”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中国农科院农经所所长秦富等专家认为,我国夏粮实现了“十一连增”,如果在部分地区适时在更大范围内出台目标价格政策,完善农产品价格和市场调控机制,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农产品价格的大起大落,有助于稳定物价;另一方面可以确保农业从业者有稳定的收入,实现对农民利益的保护。

  多位专家认为,未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方向,是以构建目标价格体系为依托,重新界定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充分发挥市场价格形成机制,让政府实现从无微不至的“粮保姆”向抓大放小的“粮司令”转变。但就作为口粮主要品种的小麦而言,要实现这一过程,至少要迈过三道“门槛”。

  一是以什么标准制定小麦目标价格,以怎样的形式进行补贴。从技术操作的角度而言,此间的许多环节都需要认真研究,而这也是基层种粮农民和有关市场主体最为关注的话题。

  二是如何防止价格的大起大落。实行目标价格制度后,对政府部门的调控手段和能力都会提出更高要求,对于可能存在的市场失灵风险,需要提前做好预案。

  三是市场行情涨跌的合理区间如何界定。一个正常的市场应该是在波动中维持动态平衡,而类似波动的上下区间容忍度在哪里,需要在实践中摸索。

  中储粮河南公司有关负责人建议,在目标价格尚未建立和托市收购政策没有退出前,今后应适当放缓托市收购价格涨幅,为目标价格改革留出空间;同时为确保农民利益,可尝试将托市收购价少涨的部分通过其他渠道直接补给农民粮丰之下亟须破解共性难题

  即使今年夏粮产量创了“十一连增”的历史新高,但一些制约粮食生产进一步发展的因素在粮食主产区已经成为共性难题。采访中,山东、安徽、陕西等粮食主产区干部群众建议,多措并举、综合施策,破解难题。

  首先,降低或取消产粮大县涉农项目配套比例。由于发展粮食生产没有税收,全国的产粮大县基本上是“财政穷县”,县财政几乎是“吃饭财政”甚至“喝粥财政”,每年几千万元的财政资金对于许多种粮大县十分宝贵。基层建议,逐渐降低或者取消产粮大县在农业项目中的资金配套比例,减轻产粮大县在发展粮食生产过程中的负担。

  其次,进一步加大对产粮大县转移支付力度。建议按“地方粮食生产总量”或者“粮食贡献量”等指标,加大对产粮大县的转移支付力度。本文来源:瞭望观察网

  具体来看,如果按“地方粮食生产总量”进行奖励,生产一斤粮食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转移支付0.1元,即可真正调动起地方产粮积极性;如果按“粮食贡献量”进行奖励,那么转移支付的金额还需提高,比如若一个县粮食总产量为10亿斤、总人口为100万人,如果按人均年消耗400斤粮食计算,这个地方每年可为国家贡献粮食6亿斤,可按0.15元/斤进行转移支付。

  第三,借鉴试点地区做法,整合相关涉农资金。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均进行了涉农资金整合试点。比如从2013年开始,山东莱芜开展了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在“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变”的前提下,将37项涉农资金整合起来,统筹安排使用,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有关部门可以在总结相关试点地区经验的基础上,逐渐摸索、形成和推行整合涉农资金的成功做法,形成支农合力,改变目前“撒芝麻盐”的状况。

  第四,对老旧水利设施及时修缮并完善后续管理。制定好长远规划逐年、逐级落实,改变水利设施老旧局面。在后续管理问题上,可以借鉴我国部分地区进行的小农水管理体制改革试点经验,紧抓市场化“牛鼻子”,力破“重建轻管”难题。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50-144245-1.html

标签:打破 托市 困境 急需 流通 专家 粮食 农业

上一篇:惠农政策落地现困惑:种粮大户要向散户返补贴款
下一篇:汪洋:抓紧出台贫困县考核办法 完善约束和退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