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首页 > 热点新闻 > 正文

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实的粮食安全保障
2013-12-11   来源:农民日报   

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坚实的粮食安全保障

  近日,从农业战线传来喜讯,今年全国粮食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实现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连续第十年增产。这是粮食生产史上具有突破意义的精彩一笔,这是共和国粮食发展道路上铸就的又一个历史丰碑,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三农”发展的最新辉煌,这是贯彻十八大精神开局之年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亮点之一。 

  连续十年增产,连续七年超过万亿斤粮食,增产时间跨度之长、支撑分量之重怎么形容都不为过。这不仅为过去十年间我国有效应对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管理通胀预期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在开启新一轮改革开放壮丽征程的关键节点,能够取得“十连增”这一历史性成就,更为当前进入深水期的改革攻坚克难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正在转型升级的中国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 

  有人说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粮食盈亏史,粮食的丰收与富足带来的是盛世宏基、长治久安;而灾害与饥荒则往往伴随着社会动荡、政权更迭。历史走到今天,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达到空前繁荣的阶段,人口也超越了以往任何一个时期,粮食对于今天的中国,更是具有特殊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指出:“中国的粮食安全要靠自己”,“我们自己的饭碗里主要要装自己生产的粮食”,“保障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这是对我国粮食安全依靠谁来发展、如何发展、如何可持续发展高瞻远瞩、高屋建瓴的阐释,也是对任何松懈、麻痹的醍醐灌顶,更为粮食生产稳定发展指明了方向。 

  粮食生产进入科学发展轨道 

  在我国粮食发展史上,也曾有过粮食连续增产的记录,例如在建国初期的1950~1958年曾经出现过粮食“九连增”,但九年仅仅增产1689亿斤,而新时期这十年我们的粮食总产量增加了3425亿斤,比当时增量的两倍还多;从在世界排名前6位的主要产粮国来看,也只有美国1975~1979年、印度1966~1970年出现过“五连增”。因此,粮食“十连增”具有罕见性,不仅刷新了国内外历史上粮食持续增长的年限,而且打破了粮食产量受限于各种不利因素的天花板,探索了对大自然顺应但不顺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更进一步彰显我国粮食科学发展的最新成果。 

  “十连增”具有面积、单产双提高的同步性。十年来,我国粮食面积从14.91亿亩增加到16.79亿亩,无一年减少;亩产由288.8公斤增加到358.5公斤,除2009年因东北大旱导致粮食单产下降5.4公斤外,其余年份均有提高,呈现出面积、单产同步提高的好局面。其中,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单产的贡献因素,统计显示这十年,面积增加因素的贡献率大约占到1/3,而单产提高因素的贡献率达到了2/3。 

  “十连增”具有区域齐头并进的均衡性。这十年间,全国有25个省市区粮食增产,只有北京、上海、天津等6个调入省市是减产的。其中,13个粮食主产省增量占全国增量的88.3%。长期以来,地区间你增我减、增长不平衡的局面有所改变。 

  “十连增”具有发展转型的科学性。这几年,粮食生产中的资源利用率、科技进步贡献率、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业率也逐年同步提高。以农业用水为例,尽管粮食连年增产,但农用水占全国用水份额却逐年下降;按粮食计算,每1公斤农业用水在十年前只能产出1.25公斤粮食,2012年却达到了1.6公斤。同时,2012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和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业率双双达到57%。 

  粮食实现“十连增”,是在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灾害多发重发频发、生产要素加速外流的背景下取得的,历尽艰辛,来之不易,特别是今年,春季东北的低温春涝、夏季的南旱北涝等都给粮食生产带来很大影响。但是,在化解种种不利因素、复杂矛盾的过程中,我们也逐渐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粮食稳定发展之路。十年来,我们提出了一整套指导粮食稳定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了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政策框架,构筑了支撑粮食稳定发展的科技体系,摸索了保障粮食稳定发展的防灾减灾机制,创新了推进粮食稳定发展的工作方法,这些探索和实践理顺了粮食稳定生产的体制机制,将粮食生产送入科学发展轨道。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50-105637-1.html

标签:粮食 安全 保障 坚实 提供 深化 改革 全面

上一篇:国务院:将农产品安全纳入县乡级政府考核
下一篇:城里人买农村房难开闸 业界争议不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