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我国植物生长调节剂出现滥用趋势
2011-06-04   来源:中国农药网   

  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农民只赚小钱,制药企业才发大财。一旦带来损失,企业无关大碍,对果农的伤害却是毁灭性的

  以西瓜膨大剂为首的各种植物类生长调节剂,简称“植物添加剂”。因为有增产效果,这类调节剂在我国使用范围不断扩大,目前已现滥用趋势。

  瓜果膨大剂之所以出现滥用现象,可用“劣币驱逐良币”来解释。

  膨大剂有着各种各样的变种,但是其本质还是促进细胞分裂的各种激素类物质,它改变植物的正常生长规律,让细胞无限分裂,最后达到增产的目的。膨大剂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大量滥用,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利益在作怪,使用者单纯地追求经济效益,忽视了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用膨大剂,瓜果增产效果明显,不用膨大剂,种植者就要受经济损失。比如,陕西禁止猕猴桃蘸用膨大剂之后,该省周至县猕猴桃就曾因为未蘸用膨大剂,果个偏小,因而客商稀少,果子严重滞销,价格偏低。消费者不知道那些个大的猕猴桃被施用了“植物添加剂”,而目前市场上的标签管理不规范,植物激素等添加剂并不显现,自然种植的瓜果反而缺乏竞争力,造成市场上的不公平竞争,遵纪守法的瓜农、果农反而受损。于是,农户为保持销量不得不使用“植物添加剂”。市场上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然而,施用膨大剂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弊端众多,对人体与植物本身都有不利影响。

  因为植物激素研究者很少做众体健康试验(这是医学专家们的领地),所以,医学专家的观点就很重要了。

  先让我们来看看医学专家们的意见。查阅文献后发现,不少医学专家认为:儿童性早熟原因之一,是动、植物中残留的激素。反季节蔬菜和水果大部分都是激素催成的,短期内影响不大,但长期食用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使成人内分泌紊乱,影响人体代谢的平衡,对儿童的危害更大,会促使儿童性早熟。动物实验显示, “植物添加剂”对生殖功能和生长发育存在潜在的影响。对小鼠体细胞和生殖细胞的致突变性研究发现:3个实验组的微核发生率(6.13‰、9.13‰、 11.25‰)明显高于对照组(2.88‰),且有一定的剂量-反应关系,高、中剂量组精子畸形率(49.6‰)明显高于低剂量组。

  研究已发现,最常用的植物激素之一乙烯利,对人的脑和肾有一定损害。关于乙烯利的两项人体试验如下:男女各一半共10人摄入乙烯利1.8mg/kg,都出现腹泻和腹部疼痛、胃部痉挛、排尿的频率和尿量增加、食欲增加或者减少、血浆胆碱酯酶和红细胞胆碱酯酶活性增高等问题。

  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大学生物系植物学教授因萨尔警告说,果菜中含有的过量激素,聚集在人体内对健康非常有害,会损害人的神经系统,造成过敏性疾病,甚至引发癌症。

  种种激素,让被添加的植物也很受伤。研究显示,被添加激素的水果蔬菜都有如下特征:个头增大、颜色异常、味道平淡、品质和口感差。与自然成熟的瓜果蔬菜相比,“激素瓜果”果肉硬,颜色不均匀,储存期缩短。瓜果为什么近年来不好吃了,与此有很大的关系。

  有植物激素研究者声称,添加剂在瓜果成熟后基本上都被植物消化了。但有研究报告称,市场上销售的瓜果蔬菜可测到植物生长调节剂。杭州对采自3个农贸市场的30份豆芽菜检测发现,被测定的30份样品中有2份绿豆芽和5份黄豆芽中,4-氯苯氧乙酸钠含量超过国家允许使用的食品卫生标准1mg/kg,达到 5mg/kg至30mg/kg。沈阳市采集了2个超市和3个农贸市场出售的各类水果样品50份,被测出乙烯利的有46份,总检出率为92%。

  这是目前所能看到的唯一一份“植物添加剂”残留检测报告,可以说,时下我国相关的残留检查还是一片空白。

  添加瓜果类“植物添加剂”,不是正常生产所必须,而且降低了瓜果的品质。

  在食品安全领域,添加剂的使用有两个原则,一是技术上可行,二是确能改进产品品质与营养。在瓜果生产中,植物生长调节剂施用也适用这两个原则。目前膨大剂的使用,仅仅是增加了产量,而对于瓜果品质的提升并无贡献,甚至降低了瓜果的品质。陕西省在2009年3月下发的《严禁在猕猴桃生产中使用膨大剂的通知》提到,一些果农生产中过量使用膨大剂,导致猕猴桃果实外形畸变,内在品质下降,贮藏期和货架期缩短,烂果率增高,而且,使用膨大剂还造成树体过早衰弱,影响树体经济寿命,尤其是人吃了含有膨大剂的果实,对人体健康还有可能造成危害。显然,膨大剂对于瓜果质量、人体健康的负面效应早已为地方熟知。

  一个作物正常的生长应该是健康的,而人为地改变这个正常生长过程,让它长得很高很壮,能没害吗?就像一个人,你让他吃各种各样的激素增高,会健康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以,这些对营养健康没有多少作用的,只是片面地想提高产量、想多获得一些经济利益的植物生长调节剂施用行为,应该是被禁止的,至少应该是谨慎对待的。

  在国外,膨大剂的使用远没有中国这样广泛。对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全球整体上可以分成两大派:一派以美国为首,主张较多地采用各种各样的新技术;另外一派就是以欧洲和日本为首,倾向于慎重使用。美国敢于大胆使用各类调节剂但问题比较少,原因是什么呢?因为美国的农场都很大,在使用的时候可以严格按照安全标准来使用。但是,像我们国家和日本,都是小农生产为主,小农的数量很多,规模又很小,所以一旦批准允许使用,就很有可能出现滥用的情况。那种形状异常、外观色泽美丽、味道差而平淡的农产品,一般都是被催熟剂、膨大剂搞出来的。实际上,农民本身根本不知道各种膨大剂添加多少是合适的,导致市面上水果很不安全。

  由于目前使用激素的瓜果甚至是蔬菜实在太多,很难说清我们多大程度上受到了激素的影响。西瓜是夏季的主要水果,很多消费者有着夏季天天吃西瓜的习惯,累积起来的激素对食用者来说必然形成健康隐患。

  尽管有“在正常使用量范围内”这一前提,但确保“正常使用量”并不简单易行。根据《农药管理条例实施办法》,膨大剂等调节植物生长的激素属于农药,但目前农业部门抽检农产品质量时,并没有把植物生长激素纳入检测范围。唯一可以控制剂量的环节仅仅在于瓜农果农的施用环节,而作为瓜农果农,在监管乏力的情况下,唯一关心的可能只是增产效果。

  为此,我们认为,“植物添加剂”最好是禁止施用,如果说,禁止不现实的话,需要有效的措施,保证慎用。

  所以,必须要有安全的标准出台。目前,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国对激素类药物已制定严格的残余标准。我国相关标准还严重滞后,急需建立和完善,至少以后应该在农药残留中检测这些植物激素。另外,美国有一个很好的经验值得我国学习,被列为农药类的这些植物生长调节剂,要经过严格的毒理与健康试验才能上市,至关重要的审批权主要集中在农业部门。

  另外,必须消除农产品买卖中信息严重不对称的情况。在无标识的情况下,消费者难以区分自然生长和施用过膨大剂的瓜果,解决这个问题,相关部门可以考虑相关产品的标识制度,标明瓜果内所含植物生长调节剂种类及含量,让消费者自行选择是否购买。

  要指出的是,利用植物生长调节,农民只赚小钱,制药企业才发大财。而一旦带来损失,企业无关大碍,对果农的伤害却是毁灭性的。产量不稳、树体抗性差、死树毁园,需要果农来承受;果品质量差、销售价格低、损耗大、收益小,还是需要果农来承担。从这个角度,广大果农也应及早认识膨大剂等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利弊,正确使用而不可急功近利。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9-19492-1.html

标签:农药 行情分析 滥用 趋势 出现 调节剂 植物 生长 我国

上一篇:农药生产与市场前景不容乐观
下一篇:草甘膦出口回顾及未来市场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