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烟台苹果”该怎样面对危机?
2012-06-13   来源:中国农药网   

  6月11日,《新京报》报道,山东烟台个别地区的苹果,被装着违禁药品的药袋包裹长大。2012年3月,当地曾查处药袋200多万只,并下令禁止使用农药。但目前这种药袋仍被大量使用。
  现如今,食品安全,草木皆兵,消息甫出,舆论哗然。老百姓看到此消息的第一反应,可能又是无奈地慨叹烟台苹果不能再买了。
  山东方面作出了迅即反应。次日,山东省农业厅回应,对目前套上药袋的苹果幼果,果园里的药袋套上时间不长,如果能及时取下,换上不含药物的果袋,对苹果生长不会产生危害。山东网友亦从维护家乡形象的角度,力挺烟台苹果。
  政府和民间最大限度地维护烟台苹果的声誉,委实值得理解。烟台苹果声誉的背后,是多少人的衣食饭碗,对烟台而言,是一个城市的名牌和支柱行业。若苹果“套药袋”现象不是《新京报》报道的那样,烟台苹果应该得到清白。
  遗憾的是,山东方面的危机公关,陷入了自说自话和人身攻击的泥沼。比如,次日新华社发布的烟台政府采访,只罗列了苹果市场监管政绩,并“苹果质量总体安全”的空洞结论,对《新京报》的报道,则没有只言片语的正面回应。
  更令人感到失望的是,以名人为首的民间层面的危机公关,显得毫无理性可言。比如,作家衣向东先是撰文《新京报记者背后有黑手》,接着在微博上表示“烟台人要永远记住新京报两名记者的名字,王瑞锋、张永生。他们是烟台人不受欢迎的人,必将遭到报应!”
  这些来自名人口中的措词,对维护烟台苹果的声誉毫无益处,也被网友所不齿,最终可能还会损害烟台人的形象。
  面对危机,山东鲁花高层初志恒所言有理:“烟台苹果,你不要这么气急败坏,你就像新京报,有时候会有一两个错别字。但那不是‘毒报纸’,直面问题,把错别字改过来,理性,建设性,依然是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真性情。我是土生土长的烟台人。我爱烟台,我爱烟台苹果,我也喜欢有错别字的新京报。”
  一个人不能自证清白。如果烟台苹果真有“冤屈”,可以请更权威的专家来鉴定,也可以请全国各地的网友观察团前来考察。如果烟台苹果确实有毒,不要紧,闻过则改,不损诚意。相反,如果政府总是自说自话、对问题语焉不详,如果“家乡人”总是对媒体记者人身攻击甚至谩骂、威胁,那么,食品安全,只能停留在电视镜头里的“舌尖上”,而不能真正走进你我的身心。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9-19087-1.html

标签:农药 行情分析 危机 面对 怎样 苹果 烟台

上一篇:杀菌剂叶枯唑市场曙光重现
下一篇:农药袋套下的监管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