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水稻机械化生产技术指导意见的通知
2013-12-09   来源:农业部办公厅   

  (五)秧苗管理

  水分管理要保证实现旱育,根据育秧方式做好苗期管理。北方稻区出苗期管理重点是控温,棚内温度超过32℃时,即打开大棚两头开始通风,下午4~5时关闭通风口;出苗后棚温控制在22~25℃,最高不超过28℃,最低不低于10℃,注意及时通风炼苗。南方稻区早稻播种后即覆膜保温育秧,并保持秧板湿润;根据气温变化掌握揭膜通风时间和揭膜程度,适时(一般二叶一心开始)揭膜炼壮苗;膜内温度保持在15~35℃之间,防止烂秧和烧苗。加强苗期病虫害防治,尤其是立枯病和恶苗病的防治。单季稻或连作晚稻播种后,搭建拱棚覆盖遮阳网或无纺布遮阳、防暴雨和雀害。出苗后及时揭遮阳网或无纺布,秧苗见绿后根据机插秧龄和品种喷施生长调节剂控制生长,一般用300ppm多效唑溶液每亩配水30kg均匀喷施。移栽前3~4天,天晴灌半沟水蹲苗,或放水炼苗。移栽前对秧苗喷施一次对口农药,做到带药栽插,以便有效控制大田活棵返青期的病虫害。提倡秧盘苗期施用颗粒杀虫剂,实现带药下田。

  (六)秧苗要求

  适宜机插秧的秧苗应根系发达、苗高适宜、茎部粗壮、叶挺色绿、均匀整齐,秧根盘结不散。一般北方稻区单季稻叶龄3.1~3.5叶,苗高12~18cm,秧龄30~35天;南方稻区早稻叶龄3.1~3.5叶,苗高12~18cm,秧龄25~30天;单季稻和晚稻叶龄3.0~4.0叶,苗高12~20cm,秧龄15~20天。

  三、机械插秧

  (一)秧苗准备

  根据机插时间和进度安排起秧时间,要求随运随栽。秧盘起秧时,先拉断穿过盘底渗水孔的少量根系,连盘带秧一并提起,再平放,然后小心卷苗脱盘,提倡采用秧苗托盘及运秧架运秧。秧苗运至田头时应随即卸下平放,使秧苗自然舒展;做到随起随运随插,尽量减少秧块搬动次数,避免运送过程中挤、压伤秧苗、秧块变形及折断秧苗。运到田间的待插秧苗,严防烈日照晒伤苗,应采取遮荫措施防止秧苗失水枯萎。

  (二)机械准备

  插秧前应先检查调试插秧机,调整插秧机的栽插株距、取秧量、深度,转动部件要加注润滑油,并进行5~10分钟的空运转,要求插秧机各运行部件转动灵活,无碰撞卡滞现象,以确保插秧机能够正常工作。装秧苗前须将秧箱移动到导轨的一端,再装秧苗,避免漏插。秧块要紧贴秧箱,不拱起,两片秧块接头处要对齐,不留间隙,必要时秧块与秧箱间要洒水润滑秧箱面板,使秧块下滑顺畅。

  (三)机插要求

  根据水稻品种、栽插季节、秧盘选择适宜类型的插秧机,有条件的地区提倡采用高速插秧机作业,提高工效和栽插质量。单季稻以常规行距(30cm)插秧机为主,双季稻提倡采用窄行(25cm)插秧机。机插要求插苗均匀,深浅一致,一般漏插率≤5%,伤秧率≤4%,漂秧率≤3%,插秧深度在1~2cm,以浅栽为宜,提高低节位分蘖。

  根据水稻品种、栽插季节、插秧机选择适宜种植密度。北方稻区常规粳稻,30cm行距插秧机株距为11~14cm,密度1.6~2.0万穴/亩;25cm窄行插秧机密度为1.9~2.2万穴/亩;适时调节取秧量,每穴插栽4~6株秧苗。南方稻区单季杂交稻机插行距30cm,株距17~20cm,每穴2~3株,每亩1.1~1.3万穴;单季常规稻株距11~16cm,每穴3~5株,每亩1.4~1.9万穴。南方双季稻区机插提倡用窄行插秧机,常规稻株距12~16cm,每穴3~5株,种植密度1.7~2.2万穴/亩;杂交稻株距14~17cm,每穴2~3株,种植密度1.6~2.0万穴/亩。南方稻区超级稻机插每穴1~2株。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6-98817-1.html

标签:农机 生产技术 指导意见 通知 关于印发 农业部

上一篇:云南昭通市派检查组到威信督导农机补贴工作
下一篇:农业部农业机械推广鉴定获证、换证、撤证产品及其生产企业目录(2013年第二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