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呼和浩特赛罕区农村三十年沧桑巨变
2008-11-06   来源:呼和浩特日报   

  改革开放三十年,弹指一挥间。1978年开始实行的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广袤的田野上千千万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促进了农产品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流通,农村生产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发展空间。作为2000年首府重新区划后正式命名的新市区,赛罕区更以崭 新的面貌投身于改革开放的滚滚大潮中。8年来,年轻的赛罕区以“奋力打造自治区第一区”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实施“菜奶富民”战略,农村经济呈现出总量增加、结构优化、综合能力不断增强的良好态势,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产业优化中巨变的农村生产
  
  谈到这些年赛罕区农村生产所发生的变化,已在赛罕区统计局工作10多年的李景瑞局长用几组简单的数据表达出对赛罕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感叹―――区划前全区农区面积2056平方公里,行政村235个,区划后全区农区面积减少至1009.6平方公里,行政村减少至124个;区划前全区奶牛总头数2.1万头,地区生产总值21.6亿元,如今全区奶牛总头数达到18万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3亿元。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征程中,赛罕区农村生产最明显的变化是“菜奶富民”战略的实施,是“菜奶”两大产业主导地位的形成。在政府优惠政策和专项资金的扶持下,如今赛罕区已形成了以大添路、河西路、102省道沿线为重点的蔬菜产业发展带和以西把栅乡合林村、前不塔气村,金河镇舍必崖村、根堡村,黄合少镇保素村、添密梁村和格此老村、南店村为中心的四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76万亩,总产量达到32万吨。
  
  赛罕区已成为呼和浩特市名副其实的“菜篮子”。同时,赛罕区还稳步发展奶牛养殖业,累计建成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13处1600户养殖单元,重点疫病防疫密度实现了100%,奶牛头数稳定在18万头左右。在区划后农区面积显著减少的情况下,赛罕区实现了鲜奶年产量由区划前6.9万吨向68万吨的飞跃。
  
  农村生产离不开科技支撑,目前赛罕区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面达到95%以上,禽畜良种覆盖面达到75%,农牧业先进适用技术覆盖面达到85%,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3.68万千瓦。农牧业产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07年,赛罕区农民人均从农牧业产业化过程中得到的收入已突破4000元。
  
  在改革发展中巨变的农村生活
  
  “这些年变化太快了,如今我们农民不仅住上了楼房,看上了液晶平板电视,开上了私家轿车,更开心的是我们还领上了养老保险金、参加了社会医疗保险……。”细数着这些年生活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桥靠村56岁的村民周改梅心中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无限赞歌,对党的好政策的无限感激。其实,周改梅的感受也正是赛罕区13万农民共同的心声。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历程中,赛罕区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统计截至2007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385元,比区划前增长4249元;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5057.46元,比区划前增长3104.46元;农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6.03平方米,比区划前增加12平方米。
  
  赛罕区农民生活水平的巨大变化,得益于该区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水平的显著提高。为了让全体农民共享改革成果,2005年赛罕区率先在全市推行失地农民整村入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如今告别了“面朝黄土背朝天”历史的双树村、讨号板村等21个“城中村”的1.6万农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样领取社会养老保险金了。
  
  同时,广大农民再也不用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发愁了,从2007年赛罕区组织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全区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达到10.0429万人,参合率达81.3%,补偿农民的医药费达到149.8万元,1万多名农民从中受益。与此同时,通过大规模的校舍改造建设,现在赛罕区广大农村中小学校的面貌已是今非昔比,农村中小学生的学习环境变得更加舒适高效。农村现代化交通条件显著改善,农民行路难的现象渐成历史,目前,全区每万人拥有公路近20公里,农民通过运输业、服务业的收入明显增加。建设完成的330套沼气示范池,在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的同时,使农民的生活环境更加整洁、亮丽。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6-83830-1.html

标签:农机 三十 农村 呼和浩特

上一篇:无锡:着力推进农机政策保障体系建设
下一篇:改革开放30年 高原特色农业迈向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