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安市农业机械化事业改革发展30年综述
1978年以来,六安市农机化事业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30年来,六安市农机化事业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一)转变观念,以农民自买自用为主要特征的第一个发展阶段(1978年至1990年,)
八十年代初期,全面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全市农业生产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随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变革,农机化发展突破了过去由国家投资、集体所有、三级经营的格局,农机化经营以户营为主,农民拥有办机械化的自主权。寿县荆塘拖拉机站缪允响承包并购买上海50型、红方红型等大中型拖拉机开展代耕、代种、代运输,成为了我市第一个自主经营的农机户经营农机带来的效益极大地调动周围群众购机热情。小型拖拉机成为农民购买的主体。“小铁牛”被群众称为一条牛的价格、半条牛的消耗、三条牛的效益。以户经营的小型拖拉机占全市保有量的80%以上。机耕面积占全市可机耕面积60%以上,农业机械的发展逐步提高农业的装备水平和农村的劳动生产力,增加了农民收入。给农业机械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同时,民办农机化的模式给农业机械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全市各级农机化机构逐步建全,以区设站,乡镇配有农机员,乡镇建立农机供油点和维修点,初步形成了管、供、修、训5位一体的管理服务模式。据统计,截止1990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1044553千瓦,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715台/61137千瓦,小型拖拉机30889台/245480千瓦,农机原值28635.20万元,农机总收入16708.56万元。
(二)走向市场,以经营农机为主要特征第二个发展阶段(1991年至2000年)
在市场经济的引导下,农民购买农业机械主要是从事经营创收,加之国家扶持,三农政策的出台,农机化发展迎来新的发展时期,1996年5月舒城县农机局引进一台日本产洋马联合收割机开展跨区作业,开始引导农民购买联合收获机械。同时,国家对农机化发展资金逐年加大,加之九十年代后期全市机收市场火爆,群众购机热情高涨,2000年底统计全市跨区机收机械达1200台,年纯收入2000万元。机具保有量较1990增长了141%。全市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各级农机管理部门在“三夏”、“三秋”期间全力以赴组织机械开展农机社会化服务。1997年至1999年市农机局连续三年获省局“创佳竞赛组织奖”。据统计2000年底全市农机总动力达305万千瓦,农机原值123075万元,农机总收入86891万元。
(三)优化结构、提升水平为主要特征的快速协调发展阶段(2000年至2008年)
“十五”以来,国家加大对农机化工作投入力度,我市以实施“农机富民工程”为契机,积极推进农机化的技术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全市农机化呈现出全面协调、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1、农机装备稳定增长,结构进一步优化。2007年底农机总动力已达4913687千瓦。各类拖拉机271321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含变型拖拉机)21238台,联合收割机5661台,水稻插秧机146台,分别比2000年增长60%、66%、247%、655%、348%,农机装备结构明显改善,比例趋向合理。
2、农机作业水平稳中有升,加快了现代农业进程。实现机耕635.5万亩、机播157万亩、机收741.2万亩;茶叶加工机械化达70%以上,机械植保、水稻机插秧及农产品初加工的机械化水平也都有较大提升。
3、农机经营效益显著,乡村农机人员收入大幅增长。据统计,全市农机总收入201285万元,同比增长34.23%;乡村农机人员人均纯收入3142.29元,同比增长25%。
4、农机服务组织化、社会化程度提高,作业市场基本形成。
我市各级农机部门积极探索新型农机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提高巩固公益型、积极引导扶持民办型各类农机化服务组织,着力构建“211”模式,即:大力扶持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乡镇农机站、各类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同时进一步创新服务组织,按照“农机服务市场化、服务组织实体化、服务实体企业化、企业群体产业化”的工作思路,推进农机服务的产业化进程。
二、30年农机化改革发展的显著成就
(一)30年巨大发展,逐步形成了促进农机化发展的新机制
投入机制,由国家、集体投入为主转向以农民投入为主体,国家给予一定补贴的多元化投入格局;配置机制,资金投向、结构调整由计划为主转向以市场引导为主;动力机制,机械化发展的驱动力由国家行政推动为主,变成了以国家法律、法规的保护、促进,以农民追求农机经营效益,自主办机械化的内在动力为主。2004-2008年国家共向我市投入购机补贴资金3916万,仅2008年就达到了2120万元,带动农民投资1亿元,补贴机具3547台套,农机购机补贴的政策引导作用日益凸显,有效的推动了我市农机化又好又快发展;经营机制,多种经济成分结合,多种形式并存,相互补充,共同发展;服务机制,由单纯的田间作业服务,转向大农业,转向市场,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服务,基层农机服务向着市场化、实体化、企业化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代表着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发展方向。截止2008年11月份,我市各县区已建立了农机服务组织30个(在工商和民政部门登记),拥有会员1000余人;管理机制,由主要靠行政手段转向政策引导和行政手段相结合,管理和服务相结合以服务为主,从侧重微观管理、直接管理转向宏观调控、市场监管、间接管理为主,服务和执法监督相结合。
(二)30年的巨大发展,推动农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变革
仅2007年与1985年比较,2007年农机总动力达491.4万千瓦,增长8倍。主要农业机械:拖拉机27.1321万台,增长19倍;收割机5661台,增长60.2倍;全市农业机械总值217533万元,增长14.4倍;其它各种农业机械拥有量也逐年增加。农业机械的结构明显优化。农机作业水平2007年机耕面积635万亩,机耕率达到94%;机插水稻面积3.24万亩;机收小麦面积245万亩,机收水稻484.4万亩,机收率分别达到81%和85%,茶叶加工机械化达70%以上,农业机械成为支撑现代农业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
(三)30年的巨大发展,农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系日趋完善,
农机安全生产监督是农机化健康稳定发展的保障。1984年全市建立农机监理机构和队伍,开展农机登记入户核发牌证、年度审验及安全教育、田检、路查工作,使监理工作有了组织保障。从国家到省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规范了安全管理的主体、对象、制度和管理行为,使农机安全监理工作有法可依。我市各级农机部门不断加大投入改善监理装备,各县区均配备了监理执法宣传车辆,全市拥有农机监理车辆27辆。检测设备从最初的功率检测仪发展到移动式自动检测设备,改变了靠手摸、眼观、耳听的落后检测方式,逐步实现检测规范化、专业化。监理执法人员全部依法持证上岗,安全监督关口前移,拖拉机入户办证率逐年上升。同时,全市各地农机监理机构积极开展“文明监理示范窗口”创建活动,规范农机监理人员执法行为。1986年金寨县农机监理站获全国农机监理先进单位,1992年霍邱县农机监理站获全国“铁牛杯”先进单位。2002年舒城县农机监理站获全国文明窗口先进单位,2005年金寨县农机监理站获全国行风评议先进单位。各地还结合平安畅通县区创建活动的开展,积极推进“平安农机”创建工作,建立“政府负责、农机主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农业机械道路安全监管工作机制,截止目前我市没有发生有影响的农机安全责任事故。
(四)30年的巨大发展,农机技能培训体系建设日益完备
经过30年的发展,我市各级农机化学校建设成了农机驾驶培训基地、农机实用技术培训基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目前,全市有8所学校和机构获得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驾驶培训许可证》,同时也被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确定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关工程”培训基地,年培训农民机手达到17000余人。
为进一步提高农机行业从业人员的技能和安全意识,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型农民,我市结合农机安全生产集中整治,大力组织开展农机行业从业人员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取得了良好效果。据统计,仅2007年全市共鉴定拖拉机驾驶员、农机修理工等计1300余人。农机技能培训体系健康发展为农机化事业的发展,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提供了有力的技术知识支撑。
(五)30年的巨大发展,先进适用的农机具推广应用,为现代农业奠定了物质基础
我市各级农机部门不断加大农机技术推广力度,特别是由于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以及农业机械所带来的效益,农民购买农机,使用农机热潮空前。为此,我市各级农机部门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采取以项目带动方式,实施了农机富民工程、节本增效新技术推广、水稻生产机械化示范县建设、油菜机械化示范县项目建设等,通过现场会、技术讲座、科技下乡等多种形式重点推广复式作业技术、水稻育秧与机插秧技术、水稻联合收获、粮食烘干、化肥深施、秸杆粉碎还田、节水灌溉、山特农产品加工等机械化技术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积极做好引导、推广示范,促进我市农机装备结构的改善。1989年水基金属清洗剂推广项目获地区行署科技进步三等奖,引擎磨损整修剂(即PP剂)推广,获省农牧渔业厅九二年度科技进步二等奖,奖金800元,2006年山野菜干品加工机械化技术荣获安徽省“金桥工程”奖。
三、30年农机化改革发展的经验和体会
回顾30年来我市农机化事业发展历程,其主要经验和体会是:
一是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发展农机化
我市的地理状况是既有平原又有丘陵和山区,既有岗区又有湾区,同时又地处江淮分水岭地区,农业生产条件各不相同。农作物种植品种,粮食作物以小麦、水稻为主,经济作物以油菜、茶叶、中药材及山特农产品等为主。客观决定我市在发展农机化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为此,多年来我们坚持从我市实际情况出发,根据全市各地不同自然条件、经济条件以及农业机械的技术条件,来确定不同区域、不同时期农业机械化发展内容和速度,因地制宜的发展。
二是要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充分发挥农民自主发展积极性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成为发展农机化的主力军,如何通过有效引导和扶持,提高了农民购买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使得农业机械保有量大幅增长,农机化水平稳定提高,是摆在农机部门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在工作中我们感受到只有让农民感到购买使用农业机械能实实在在为他们带来经济效益,才能真正的调动他们积极性。因此,我们始终坚持效益优先的原则,把农民的需要和意愿作为发展农机化的努力方向和工作重点,通过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引导作用,在切实尊重和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基础上,积极的推动农业机械的健康发展。
三是要主动工作,争取各级党委、政府支持
主动争取党委、政府对农机化工作的支持和重视,党委、政府对农机化工作愈重视,我们的工作就愈主动。积极争取扶持政策和资金,是有力地推动农机化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保证。同时,注重发挥舆论和媒体的作用,宣传农业机械化的地位和作用,为农机化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
四是要加强自身建设,切实提高服务能力
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机管理要通过服务来体现。只有转变思维方式,才能克服弱化管理职能带来的无所适从;只有转变工作方法,才能切实担负法律赋予的责任;只有合理运用行政手段与市场机制,才能实现政策保障与市场机制运用有机结合,一支好的工作队伍是做好工作的基本保证。要加强农机管理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坚持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构建和谐,坚持服务“三农”的方向,努力打造一支思想过硬、业务精通、执法公正、纪律严明的队伍;要进一步转变行业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优质服务,树立和维护农机部门的良好形象。
五是要切实做到农机农艺的密切结合
农机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农机化满足农艺要求,才能提升农业的科技应用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也必须依靠先进的农机装备作为载体才能全面实现;农机先进技术的应用必然引发农业技术和生产方式变革,与农机化发展相适应。因此,不能单纯为“农机”而“农机”,农机化首先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机与农艺密切结合是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只有农机与农艺的有效结合才能真正的促进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
四、农机化发展前景展望
我市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努力实现我市农机化发展的新突破,为我市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做出新贡献,是农机部门的历史责任。为此,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继续解放思想、开拓进取,坚持以人为本、科学统筹、全面协调、又快又好推进农机化发展。
今后工作思路:
要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把握安全生产、落实国家惠农政策这两个关键。突出大力组织农机化生产,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积极开展小麦高产攻关、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和油菜机械化技术等农机化节本增效技术示范推广,加快推进山区机械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适应“三农”工作的服务网络;认真开展农机行业从业人员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扎实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建设;加大农机化宣传力度,创优农机化发展环境等五项工作;着力加强农机化系统自身建设,切实提高服务能力。实现全市农机化的又好又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