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农具的变迁
2008-11-26   来源:新华社   

    30年前,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严宏昌:都是人拉犁铧,都是靠肩挑,用镰刀、用手下田去割(庄稼)。贺济明:一天只能犁上最多一亩地,人连牲口都累得都很乏);30年后,现代农业引领时代发展(贺恒平:由于机械化,我们全乡节余了三分之一劳动力。贺恒仁:省下的劳力都出外打工,一年都挣几万块钱)。敬请关注《新华纵横》改革开放30年--《农具的变迁》。        

    主持人:常言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说明没有便利先进的工具,很难提高生产工作效率。改革开放初期,由于我国农村劳动力水平低下,农耕器具更加落后,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小岗村地处皖北平原,30年前,这里率先实行了农村土地大包干,由此拉开了我国农村改革的序幕。进入上世纪80年代初,小岗村村民温饱问题得以解决。然而,原始的生产工具和落后的生产方式又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小岗村的进一步发展。

    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大包干带头人 严宏昌:在生产方面,过去小岗村生产连牛都没有,都是人拉犁铧,都是靠肩挑,用镰刀、用手下田去割(庄稼)。

    严宏昌,小岗村18位大包干带头人之一,年逾花甲的他亲历了30年前那场轰轰烈烈的历史性变革,也曾因当时生产方式的落后而付出了巨大艰辛。他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初期,不仅是皖北地区,包括整个中原大地都还处于一种较原始的农耕状态,劳动生产主要依靠的是人力和畜力。在地处豫东郸城的中原民俗园,至今还保留着大批当年用于耕作的农具,这些看似简单的木制和铁制器具成了30年前农业生产的真实写照。

    河南省郸城县贺庄村民 贺济明:这种方式是(上世纪)70年代的(工具),就是3户、5户搁在一起,聚到一块各自的牲口。每天起五更,到上午只能犁上半亩地。一天就是早上上套,到黑卸套,一天只能犁上最多1亩地,人连牲口都累得都很乏。

    贺济明所指的是当时用于耕地的农具犁铧,当铧头插入土壤后,得靠人力或牲畜在前面牵引才能翻耕,行走耗力且速度迟缓。

    河南省郸城县贺庄村民 贺济明:你要像这连犁带耙再播种,像这两头牛一天只能耕上半亩地,那慢得很,你如果牲口好使唤了,你就是一个人,牲口不好使,得两个人。

    贺济明介绍,翻耕完土地后,由于土壤隆起,并不能马上进行播种,接下来必须进行耙地。

    河南省郸城县贺庄村民 贺济明:刚才那是犁地,犁过以后必须得耙,因为不耙地不平,二是地虚,种上麦子容易不出苗,所以说这个耙好以后,平整时也很费劲。

    这种下面布满铁钉的木制长框就是用来平整土地的工具,它的名字叫耙,土地整平之后再用这种叫耧的工具进行播种,但无论是耙还是耧,都同样要靠人力或畜力牵引。在后来的田间管理中,如遇到干旱天气,灌溉也得需要人力。

    河南省农机局局长 张开伦:灌溉最早是用掉竹筒打水浇地,最后发展解放式水车,效率非常低,灌溉面积非常有限。

    收获季节才是人们最为忙碌也是最为紧张的时候,抢收稍不及时,到手的庄稼就会发生变故,而收割、打场过程中所使用的工具同样显得笨拙。

    河南省郸城县贺庄村民 贺恒仁:逢到夏收时节我们都发愁,因为这个割麦也很难割,也很累,在那个时候,割掉麦还得往家拉,很困难,拉了还得打,打一遍还打不掉,几遍才打下来麦子。如果遇到阴雨天还困难,及时得把麦垛起来,盖不好了也是霉,霉了也不管吃。我全家那时有六七亩地吧,都得一月左右才能把这个麦全部收打完。

    落后的农用器具和原始的劳作方式使广大农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劳动代价,也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快速发展。

    河南省郸城县贺庄村民 贺恒赢:我家原先6口人,种了几亩地,大人小孩都下地也弄不上吃,因为机械少,人力干活太吃力。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提出了要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并指明“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但受当时生产条件的限制,农村地区的机械化程度仍然偏低。

    河南省中原民俗园负责人 贺恒平:全乡当时就有一个拖拉机站,当时全乡就是靠那6部拖拉机在全乡八万多亩土地上(耕作),除农民土办法耕作外,帮助农民耕作。

    随着我国农业机械的不断研发和生产,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农村机械化程度开始发生根本性转变,这时,四轮拖拉机、收割机、脱粒机、播种机等小型农用机械纷纷闪亮登场。

    河南省郸城县贺庄村民 贺济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都有小四轮呀,手扶车呀,可以慢慢耕地了,都不用牛耕了。

    河南省中原民俗园 贺恒仁:这个拖拉机就是效益很高,一天能犁15亩多地,犁过以后还可以耙,就都耙过了,耙好以后就可以播种,用机播一天可耩几十亩地。

    解说:进入上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工业化生产规模得到进一步加强,农用机械的生产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河南省农机局局长 张开伦:从上世纪的90年代以后,由于劳务经济有所发展,我们看到打工经济这一现象,就是有计划组织农业机械开展跨区作业,也就是组织全国范围内农机流动,充分提高农机的利用率,这样的话走出了一条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下中国农机化的发展路子,有效地提高了农机的利用率,促进了农民的大量购买,因此,从90年代以后,大型机械开始大幅度地发展。

    1996年,农业部在地处中原的河南省首次启动“三夏”跨区机收小麦开机仪式,随后出台了对购置跨区作业农机具予以补贴的政策,农机跨区作业组织者也由单一的农机部门发展到社会中介组织和经纪人共同参与、市场化运作、社会化服务、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良好局面。进入21世纪,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全面实行,农机专业户队伍不断壮大,农业机械化进程快速发展,农机装备水平也大幅提高。

    河南省郸城县贺庄村民 贺恒赢:发展的都是旋耕机,大型机械收割机,一过去,来回都收一二亩地。

    河南省郸城县贺庄村民 贺济明:现在都用大旋耕机,大旋耕机一天都是几百亩。

    这种加工土壤实施作业的耕作机又比90年代的牵引型耕作机械增加了更多的优点,配有驱动式圆盘犁、耕耙犁、水田驱动耙、立式转齿耙等,不仅效率高、质量好,而且操作简便。而这种大型联合收割机械,不单可以收获小麦、大豆、大麦,稍加变动一下装置,还可收获水稻、玉米、油菜和草籽等作物,真正实现了一机多用。

    河南省郸城县贺庄村民 贺恒仁:用联合收割机,也不用打场了,一下就把小麦拉回家了。

    河南省郸城县中原民俗园 贺恒平:过去我们这个乡遇到收麦季节,因为条件差,麦地整个收割下来要用一个多月的时间,现在我们从开始收打,到整个全乡粮食入库,最多一个星期就全部结束了。

    现代化农业机械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劳动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同时又解放了大批劳动生产力,使广大农民彻底告别了数千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历史。

    河南省郸城县贺庄村民 贺恒仁:拿我来讲,原先我的生活很困难,现在我的生活水平非常高,省下的劳力都外出打工,一年都挣几万块钱,从全家农业收入,按人的比例,现在都合万把块钱。

    河南省农机局局长 张开伦:解决了千百年来农业生产基本靠人力、畜力和手工劳动这么一个落后的局面,农民真正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也像城里人一样享受着现代生产工具带来的文明成果。

    主持人:从黄牛耕地到拖拉机造田,从镰刀收割到跨区作业,从人工耕地到机械化播种,仅30年的时间,我国农业机械化得以实现。农业机械化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解放了大量劳动力,也为现代农业、未来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6-83741-1.html

标签:农机 变迁 农具

上一篇:新疆沙湾县农机化事业改革开放30年 推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下一篇:孙政才: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