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豪放,黑土地上的人。跃动,腾飞,黑土地上飞翔的梦。
在这个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严寒,挡不住人们如火的创造热情;距离,也未能阻止人们攀登科技高峰的脚步。
30年,黑龙江旧貌换新颜;30年,科技谱就奇迹新篇;30年,浓缩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春回大地:“含金”的黑土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
时代的号角犹如滚滚春雷,唤醒了大江南北无数科技工作者;“科学的春天”,也给严寒中的北国黑土地带来了萌动的春意。
科技,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礼遇。在全国,有11个省的省委常委开始兼任省科委主任,行动迅捷的黑龙江人也昂首走在了队伍的前列。
1983年,春节过后上班的头一天。
从国外留学归来不久的朱典明,突然接到通知去省委参加一个座谈会。令他没想到的是,就在这次会议上,时任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担任院长助理的他竟一下子跨越三级被任命为黑龙江省委常委兼省科委主任。
做惯了科研,却突然要从政,46岁的朱典明完全没有思想准备。而他即将要面对的科技工作,无疑更为复杂而艰巨:
“有一次,我去参加省委全委会议,有位年龄较大的副省级领导把我叫到一旁,小声问我,邓小平真的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吗?”
在今天,对于科技的作用人们早已形成共识,而在当时,许多人却仍疑虑重重。
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走出国门的知识分子,从事船舶科研出身的朱典明决意要真正改变人们对科技的看法。而他的“武器”,却是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干的――农业中的大米。
“那个年代吃大米非常困难,每人每月只有2斤大米票,我家都攒到过年一起买。那时吃大米不用菜,蘸点酱油就吃了,那个香啊!”黑龙江省科技厅潘忠副厅长回忆当年如是感慨。
1983年,黑龙江省科委从日本引进了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当时,国内的水稻都提倡靠密植来增加产量,而这项技术却反其道而行之,主张稀植。
“水稻插在地里远看就像是三毛的头发,稀稀疏疏的。”
就在很多人等着看笑话的非议中,朱典明和省科委坚持了下来。
“我们在推广这项技术的时候,通过组织农业专家对这项技术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推广应用,解决了来自日本的技术在中国‘水土不服’的一系列问题。”今年已经75岁的原省科委副主任冉秉利,那个时候主抓农业,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推广至今仍清晰地印刻在老人记忆深处。
推广当年,水稻单产竟翻了一番,一季的产量超过南方两季。不仅让许多种植水稻的农民发了家,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面积也从350万亩迅速扩展到1000多万亩,黑龙江一跃成为全国水稻大省。
随后,“科技之火”迅速燎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已经本土化的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推广到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最南端走到了海南岛。如今,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已超过了3000多万亩,商品量居全国第一位,而其历史性的转变就始于引进旱育稀植技术。
水稻的增产改变了黑龙江百姓的餐桌,人们告别了粗硬的大子吃上了香喷喷的大米。
“那个时候,黑龙江人端起大米饭碗就想到了科技。”今年已经70多岁的朱典明自豪地感概:“这是黑龙江科技史上最辉煌的一件事,没想到黑龙江人第一次体会科技的威力却始于小小的大米,也让我认识到农业依靠科技,效果立竿见影。”
一石激起千层浪。
尝到了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甜头,科技不再被人瞧不起,不再被人怀疑,从此开始在这个幅员广阔的农业大省里“大施拳脚”:
随着大豆、玉米、水稻、小麦大面积高产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的开展,“30%耕地生产出了占全省40%的粮食”;
随着大棚、节能日光温室和地膜覆盖三项技术的推广,我国最北的地方―――漠河也可以种植各种蔬菜了;
随着农业机械在农垦系统的普及,垦区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
随着以九三油脂和完达山为代表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走出“原字号”的尴尬境地,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大幅提高;
……从粗硬的大查米查米子到细软香甜的大米,从白菜、土豆、萝卜冬日“老三样”到日益丰富的各种蔬菜……30年,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不仅给黑土地老百姓带来了真真切切的“实惠”,更让黑龙江收获了“中国大粮仓”的美誉。
2008年这个大粮仓总产再创历史新高,初测为424亿公斤,创历史新高,粮食商品量继续居全国首位。
潘忠曾与2006年来黑龙江考察的袁隆平院士笑谈道:“没有您袁先生,中国百姓吃不饱肚子;没有黑龙江,中国百姓一样吃不饱肚子!”
如今,随着航天、测绘、信息、生物等新兴技术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农业领域,黑土地的“科技含金量”也日益高涨……
在这个中国位置最北、纬度最高的省份:严寒,挡不住人们如火的创造热情;距离,也未能阻止人们攀登科技高峰的脚步。
30年,黑龙江旧貌换新颜;30年,科技谱就奇迹新篇;30年,浓缩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春回大地:“含金”的黑土
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召开。
时代的号角犹如滚滚春雷,唤醒了大江南北无数科技工作者;“科学的春天”,也给严寒中的北国黑土地带来了萌动的春意。
科技,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礼遇。在全国,有11个省的省委常委开始兼任省科委主任,行动迅捷的黑龙江人也昂首走在了队伍的前列。
1983年,春节过后上班的头一天。
从国外留学归来不久的朱典明,突然接到通知去省委参加一个座谈会。令他没想到的是,就在这次会议上,时任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担任院长助理的他竟一下子跨越三级被任命为黑龙江省委常委兼省科委主任。
做惯了科研,却突然要从政,46岁的朱典明完全没有思想准备。而他即将要面对的科技工作,无疑更为复杂而艰巨:
“有一次,我去参加省委全委会议,有位年龄较大的副省级领导把我叫到一旁,小声问我,邓小平真的说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吗?”
在今天,对于科技的作用人们早已形成共识,而在当时,许多人却仍疑虑重重。
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走出国门的知识分子,从事船舶科研出身的朱典明决意要真正改变人们对科技的看法。而他的“武器”,却是与所学专业毫不相干的――农业中的大米。
“那个年代吃大米非常困难,每人每月只有2斤大米票,我家都攒到过年一起买。那时吃大米不用菜,蘸点酱油就吃了,那个香啊!”黑龙江省科技厅潘忠副厅长回忆当年如是感慨。
1983年,黑龙江省科委从日本引进了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当时,国内的水稻都提倡靠密植来增加产量,而这项技术却反其道而行之,主张稀植。
“水稻插在地里远看就像是三毛的头发,稀稀疏疏的。”
就在很多人等着看笑话的非议中,朱典明和省科委坚持了下来。
“我们在推广这项技术的时候,通过组织农业专家对这项技术进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推广应用,解决了来自日本的技术在中国‘水土不服’的一系列问题。”今年已经75岁的原省科委副主任冉秉利,那个时候主抓农业,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推广至今仍清晰地印刻在老人记忆深处。
推广当年,水稻单产竟翻了一番,一季的产量超过南方两季。不仅让许多种植水稻的农民发了家,黑龙江省的水稻种植面积也从350万亩迅速扩展到1000多万亩,黑龙江一跃成为全国水稻大省。
随后,“科技之火”迅速燎原。在上个世纪90年代,已经本土化的水稻旱育稀植技术推广到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最南端走到了海南岛。如今,黑龙江省水稻种植面积已超过了3000多万亩,商品量居全国第一位,而其历史性的转变就始于引进旱育稀植技术。
水稻的增产改变了黑龙江百姓的餐桌,人们告别了粗硬的大子吃上了香喷喷的大米。
“那个时候,黑龙江人端起大米饭碗就想到了科技。”今年已经70多岁的朱典明自豪地感概:“这是黑龙江科技史上最辉煌的一件事,没想到黑龙江人第一次体会科技的威力却始于小小的大米,也让我认识到农业依靠科技,效果立竿见影。”
一石激起千层浪。
尝到了水稻旱育稀植技术的甜头,科技不再被人瞧不起,不再被人怀疑,从此开始在这个幅员广阔的农业大省里“大施拳脚”:
随着大豆、玉米、水稻、小麦大面积高产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的开展,“30%耕地生产出了占全省40%的粮食”;
随着大棚、节能日光温室和地膜覆盖三项技术的推广,我国最北的地方―――漠河也可以种植各种蔬菜了;
随着农业机械在农垦系统的普及,垦区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7%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
随着以九三油脂和完达山为代表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走出“原字号”的尴尬境地,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大幅提高;
……从粗硬的大查米查米子到细软香甜的大米,从白菜、土豆、萝卜冬日“老三样”到日益丰富的各种蔬菜……30年,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不仅给黑土地老百姓带来了真真切切的“实惠”,更让黑龙江收获了“中国大粮仓”的美誉。
2008年这个大粮仓总产再创历史新高,初测为424亿公斤,创历史新高,粮食商品量继续居全国首位。
潘忠曾与2006年来黑龙江考察的袁隆平院士笑谈道:“没有您袁先生,中国百姓吃不饱肚子;没有黑龙江,中国百姓一样吃不饱肚子!”
如今,随着航天、测绘、信息、生物等新兴技术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农业领域,黑土地的“科技含金量”也日益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