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与新中国同岁老人回忆农业耕种往昔岁月
2009-10-09   来源:宜宾新闻网   

  “脸朝黄土背朝天”曾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的真实写照。农业的原始、农民的艰辛都写在农民群众的脸上。新中国成立60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民逐渐改变了传统的农业劳作方式,使用农业机械化操作,耕地不用牛、收割不用愁、播种不用人拉耧,让农业生产简单化、效率化,推动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日,记者走进宜宾县蕨溪镇高林村,与新中国同岁的六旬老人王孔智向记者讲述了农业耕种的往昔岁月。

  50年代至70年代:牛儿耕、锄头挖、镰刀割,肩挑背磨解温饱

  “一把锄头一把刀,肩挑背磨压弯腰”,农民辛勤地劳作,往往也只能糊口。“刚解放的时候,农村生活太苦了,人牵牛耕田、锄头挖地、镰刀收割、扁担箩筐挑粮。”王孔智告诉记者,以前播种时节,每天天亮,就跟着生产队下田锄地插秧。每天除了中午“烧烟”(即午间休息)时间,几乎都在地里劳动。收割时,就拿着镰刀,头顶烈日在地里忙活。腰酸背痛,没有到休息时间也不能停,否则别人就会说你偷懒。锄地、拔草、施肥,收割,挑抬到晒场,一切都是靠人力。辛苦忙完,最后一看每亩地也只能产100斤左右。

  80年代至90年代初:铁牛耕、人劳作、拖拉机运,半自动机械进入农民生活

  家庭联产承包带来了半自动农业机械的发展,80年代开始,宜宾县引进打米机、提灌机、旋耕机等一系列半手工式机械,节省了几倍的劳动力,粮食实现增产增收。

  “儿子出生了以后日子就开始慢慢变好了。我家陆陆续续地添购了农用机械。耕地铁牛,收稻谷有了半自动打谷机,收完以后用手扶式拖拉机把粮食运回家。这样节约了不少劳动力!提高了劳动效率,也增加不少收入。”说着,老人带记者参观了他已经放入储藏室的半自动打谷机。

  90年代中期至现在:插秧机、收割机、货运汽车齐帮忙,农业生产现代化进程加速

  90年代中后期,农业机械化操作逐渐代替传统的农业耕作,特别是2000年后,“耕地不用牛、收割不用愁、播种不用人拉耧”的梦想变成了现实。插秧机、收割机、免耕播种机、货运汽车,让农业耕作简单快捷,农民群众结束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

  王孔智老人告诉记者,2000年后,儿子们想让他享清福,他就基本闲下来了。庄稼全交给了几个儿子。“现在有这个大家伙帮忙,他们收的时候速度快着呢,几天就了事,比我那时候省事多了,而且还能做到不浪费,颗粒归仓。”老人指了指停放在家门口的联合收割机,满脸欣喜。

  “50-70年代,宜宾县农业基本依靠劳动力;80年代开始,宜宾县引进打米机、提灌机、旋耕机等一系列半手工式机械;进入21世纪后,农用机械的大力推广,全国跨区作业的推行,创造了接近解放初20倍的社会价值。特别是2005年末,国家取消农业税,出台农机购置补贴等一系列惠农强农政策后,更是大力推进实现农业生产机械化进程,帮助农民提高生产、发家致富。”宜宾县蕨溪镇展鹏农机合作社社长肖佑兵向记者介绍道。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6-82529-1.html

标签:农机 耕种 岁月 农业 回忆 同岁 老人 新中国

上一篇:新中国成立60年温州农机化发展成就辉煌
下一篇:新中国成立60年 河南省农机化突飞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