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山东:千里走麦记
2010-06-23   来源:山东省农业机械管理办公室   

  阳光炙热、麦穗金黄、收割机轰鸣……三夏会战正酣之际,南征北战的"麦客"们纵横驰骋在千里沃野中,用自己的滴滴汗水换取着粮食的粒粒丰收。

  河南省邓州市地处豫、鄂、陕交界,素有“三省雄关”之称,小麦播种面积200多万亩,是河南省名副其实的农业大县。6月1号,2010年全国三夏麦收在河南驻马店打响第一枪后,地处河南南部的邓州市迎来了收获高峰,县城内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割麦大军"。邓州市农机局副局长李明岑:

  【邓州是旱作农业区,地块比较大,地势比较平坦,小麦成熟的时间比较早,所以跨区作业的队伍多数都在这里开始,然后往北割。】

  在这许多支作业队伍中,有一支来自山东的队伍格外引人注目,这就是德州市宁津县农机合作社跨区机收作业队。这支队伍的负责人叫魏福堂,近十年来,正是在这位农机“老兵”的带领下,宁津县农机合作社跨区机收作业队不知不觉间,发展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小麦跨区机收队伍。这次到邓州,魏福堂共带来了170多台机器。

  【一共带了170多台车,将近4、500人,一是要管理好,二是要服务好,三是要协调好,始终为机手黑天白天的服务。】

  6月4号早晨5点多,天刚蒙蒙亮,魏福堂就早早的醒来赶到邓州市农机监理站大院。这天上午,又有山东的8台机器赶到邓州。魏福堂说,三夏号称龙口夺粮,不能有丝毫时间耽搁,今年邓州当地又恰逢机少麦多,农机手们预计将有不错的收益,所以他期盼着尽快为机手们登记,联系作业地块,让他们抓紧时间多挣些钱。

  【跨区作业是个很辛苦的事,这么多机手跟着我出来,都为了经济效益。经济效益满足于机手,我心里高兴,机手心里也高兴,这是我最大的愿望。】

  李兴中,德州宁津县人,是魏福堂这支作业队中技术最为出色的机手之一。

  【出收割机启动声压混……】

  6月5号清晨,当记者见到他时,李兴中正在当地农民丁甲贵的麦地里作业,不一会儿的功夫,14亩小麦就全部收割完毕。

  【割的技术好,地下不掉麦子,割的中,割的可以。】

  正是凭借过硬的技术,号称“快刀麦客”的李兴中每年的工作量都很大,收入自然也就高了。在邓州作业才仅仅一天的时间,他就进账4000元。

  别看钱来的快,挣得多,可这钱的来之不易也只有李兴中本人最能体会。

  【一天一顿饭吧,吃不下去。不想吃就不吃了,喝瓶啤酒、喝点水就行了。】

  【记者:晚上怎么休息?】

  【晚上就在车底下,守着车睡。】

  【记者:能睡着吗?】

  【能睡着,累了就睡着了。昨天晚上三点才睡觉。】

  【记者:今天早上几点起来的?】

  【5点。起来以后打黄油,加水,清空气滤芯。】

  跨区机收作业抢的是时间,赶的是进度,机手们常常不分白天黑夜连着干。对他们来说,收割机就是“宾馆”,吃饭也是有一顿没一顿。机手们常说,出来就是吃苦赚钱的,但最怕的就是吃了苦也不见得能赚到钱,机手牛俊杰今年就碰上了麻烦。

  【都在一块儿地里割,你看人家那车,咱车起不来,一到一档快档上根本就不走,吭哧吭哧,根本就不能干活。今年刚买的。】

  牛俊杰已经是位连续6年参加跨区作业的老机手了。今年,为了给儿子挣够结婚的彩礼钱,老牛狠狠心,贷款买了辆10万块钱的联合收割机,满心期待着三夏期间大干一场。上个月刚提车没两天,老牛就跟着作业队来到河南准备作业。但没想到,这崭新的机器一路上没出什么毛病,可就是要割小麦了突然犯了“牛脾气”。

  【你听听这机子,一点劲儿也没有啊。一天烧的油钱比咱挣得都多,人家说花大钱买了个牛,根本没法干活。】

  老牛说,再这样下去,别说儿子的彩礼钱,这次出来的油钱都挣不到。

  除了靠机器挣钱,机手们还得看天吃饭。去年受连阴雨的影响,到邓州作业的机手们白白窝了一个星期,一点活没干。今年,天公又不作美,才干了没几天又赶上了下雨。机手李敦杰:

  【太辛苦,赶上天儿(不好)没法治。】

  6月8号一大早,作业队队长魏福堂决定,即刻调动队伍赶赴下一站商丘睢县。一声令下,100多台分散在当地各个乡村角落的收割机,像野战部队一样,一上午功夫就在邓州农机大市场集合完毕。

  【现在上车,出发!】

  中午12点整,这支全国规模最大的跨区作业队冒着大雨向400公里以外的商丘睢县进发。

  6月9号上午10点,经过雨中22个小时的颠簸后,这支队伍安全抵达了睢县。当地的老百姓早已在此等候多时,期待着把机手们领回家中,只待雨过天晴就开始收获。

  6月11号,天空一改阴霾,迅即放晴,温度34、5度,正是三夏大干的好时机。在睢县尤吉屯乡王吉屯村,机手王宝德收完一片小麦后,马上跳出被他们称之为“笼子”的驾驶室,大口大口的喝水。

  为了体验在这大热天里坐在“笼子”里作业的感觉,记者跟随王宝德一起上了车。

  【出收割机隆隆声压混……】车辆缓缓驶进一片麦地,巨大的发动机声让记者不得不喊着向王宝德提问。

  【40多度。】

  【记者:温度最高的时候能达到多少度?】

  【最热的时候能达到50多度。】

  烈日当空照,汗水颈下流。才两分钟的功夫,王宝德的汗水就从额头渗出慢慢地顺着两腮滑落。记者也热得恨不能跳下车,后悔刚才一时兴起的新鲜劲儿。不光是热,打得粉碎的秸秆掺杂着飞扬的泥土扑面而来,粘在身上,钻进鼻子里、嘴里,让人难以呼吸。

  【浑身湿透了,你看看这汗,这里边就好像蒸笼似的,蒸馒头一样。太热了。】

  【记者:这风扇管用吗?】

  【风扇不太管用,天太热了。】

  十几分钟的“煎熬”后,两亩麦田终于割完。和老王一样,记者的衣服被汗水完全浸透。顾不得形象,记者脱下上衣擦了擦汗水夹杂着灰尘的脸,抓起一瓶矿泉水一口气喝干,心里感叹:这样的体验一次足矣,而旁边的老王不失时机地开起了玩笑。

  【你这小伙子这点苦都吃不了,我们天天这样。】

  6月14号,记者在跟随作业队采访13天,行程600多公里后离开了他们回到济南,而作业队还将继续他们的征程,一路走到宁夏银川。十几天的时间不足以完全体会他们的艰辛,却也略尝到了机手们的酸甜苦辣,用魏福堂的话说就是:看到机手倒在麦田里睡觉时心最酸,看到机手高兴地数钱时心最甜,看到机手在40多度的"蒸笼"里作业时心最苦,看到机手辛苦了一季却挣不到钱时心最辣。

  旷野斜阳洒金黄,台台铁牛行中央。收获自古多快乐,辛苦劳作最寻常。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可敬、可爱的农机人,夏收才改变了历史的模样,才印证了中国农村改革取得的巨大成功。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6-81661-1.html

标签:农机 山东

上一篇:江苏淮安政协副主席视察农机化
下一篇:湖南汝城启动农机防汛抗灾应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