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但与小麦和玉米相比,目前我国的综合水平还不高,尤其是水稻栽植环节机械化水平仅为20%。1月20~21日在重庆市召开的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工作会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力争2015年全国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0%,制约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瓶颈”环节――水稻栽植机械化水平要达到45%。
好在哪?
机插秧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就可增产1.35亿公斤
水稻生产机械化的优势在各地实践中不断凸显。“发展水稻机插秧可以提高单产、节约耕地,更能省工节本。”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司长宗锦耀介绍说,“水稻机插秧可使秧苗栽插深浅一致,返青快,分蘖强,成活率高,容易获得稳产高产。与人工栽插相比,机插秧亩增产可达30公斤以上。据测算,我国机插秧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可增产稻谷1.35亿公斤。其次,机插秧采用的是毯状秧苗,具有密度大、秧龄短的特性,可大量节省秧田并提高育秧工效。与常规大田育秧相比,秧池田利用率可提高8~10倍。这在耕地资源紧张的条件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宗锦耀特别提到,水稻生产机械化具有明显的省工节本优势。他说:“我国种植水稻的农户约有1.5亿户,涉及到6亿农村人口。种植水稻的用工量多、劳动强度大,特别是双季稻区,农时紧张,抢收抢插任务十分繁重。例如,一般手工插秧1亩需要1.5个工日,而采用步进式插秧机和高速乘坐式插秧机作业只要0.15和0.05个工日,分别提高工作效率10倍和30倍。与人工相比,机插秧每亩可节省生产成本30元左右,机收可节省20元左右。实践证明,水稻生产机械化可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拓宽农民增收致富门路。”
难在哪?
育秧技术掌握不到位,秧苗难以实现标准化
作为水稻生产机械化的薄弱环节,水稻机插为何推广难?又难在哪儿?
与会代表们认为,水稻机插秧最关键的环节在于育秧。育秧技术掌握不到位、秧苗质量得不到保证是各地在推广机械化插秧中普遍面临的一大难题。广西武鸣县农机局局长吴汉表示,农民各自分散育秧所掌握技术、把握尺度及投入的精力不同,育秧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机插秧效果和优势的发挥,挫伤了农民请机、用机的积极性。
“农机人员往往只能在机械使用、维修、保养方面解决育插秧技术推广工作中的问题,在农艺环节则经常力不从心。”吉林省农机局副局长郑铁志表示,水稻育秧选种、发芽、棚室管理、出苗秧龄等各环节均有较高的农艺技术要求,因此农机农艺能否密切结合,成为推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的主要限制因素。湖南省农机局副局长周洪武也同样提到,农机农艺配合不强,一些地方推广机插秧,一些地方推行直播和抛秧,这样就制约了机械化的推广。
农业部水稻生产机械化专家组副组长张文毅指出,在西南丘陵山区省份,受地形条件和一家一户小地块分散种植的限制,水稻机械化难以大面积推广。“此外,很多地区农民粗耕粗种观念一时难以转变,育秧技术、苗期管理、大田平整上不能完全达到机械化插秧要求,机耕道路、机具库等配套设施不完善,也一定程度上影响插秧综合效果。”
而在一些水稻生产机械化推广较好的地区,也显现出一些新问题。浙江省武义县农机管理站站长李伟军提出,因为杂交稻和超级稻的种子比较贵,这就对农机精量育秧播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穴1~2株比较适宜。现在从日本、韩国引进的这套机插秧技术适用于常规稻,目前只能达到每穴4~6株,这就加大了种植成本。安徽省农机局副局长余世铸提到,插秧机维修零配件价格偏高,一整套农机大修下来,往往不如新买一台划算。投入使用成本高,维修保障服务跟不上,会影响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
怎样做?
农机农艺融合,加强示范带动和社会化服务
如何加快推广水稻生产机械化,补齐育插秧这一“短板”?会议观摩现场――重庆市江津区就开辟出了丘陵山区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新路,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和借鉴。江津区大力推广适合本地耕作的微耕机、两行插秧机等小型机具,七八十斤的重量两个人就能搬运,操作简便实用;同时探索出轻简、高效、易操作的水稻机插壮秧旱地“十步育秧法”,不仅省工节本,还大大提高了秧苗质量,受到当地农民的欢迎。
对于育秧这一难题,专家们建议,各地应因地制宜,制定本土化的行业技术标准,促进育苗的标准化和规格化,可以通过工厂化集中供秧带动散户,推动育秧推广。
从今年开始,农业部将把育插秧机械化作为重点攻坚方向,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和示范引导力度。宗锦耀司长介绍,农业部将进一步加大对收割机、插秧机、育秧播种机、秧盘、烘干设备等的补贴力度,调动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同时争取将水稻生产机械化纳入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高产创建等工程项目内容,集成各有关扶持发展粮食生产的政策和资金,不断改善农田基本设施,为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创造条件。
会上,2011年水稻育插秧示范县建设开始启动,2011年将新建59个、续建67个全国水稻育插秧机械化示范县。宗锦耀司长表示,必须坚持示范带动,不断拓展辐射范围。以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农业科技示范户为基础,建立示范点,设立对比田,以实实在在的典型和成效,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带动广大农民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
农机农艺也必须加强融合。宗锦耀司长表示,要把农艺的力量拉进来,建立农机和农艺的合作机制,成立农机农艺融合协调小组,聘请农艺专家参加机具的试验示范和技术指导工作,形成涵盖水稻品种、耕作制度、栽培方式和秧苗管理等机械化生产体系,制定适合本地发展的机械化育秧、插秧和收获技术路线。
“同时,要坚持走市场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路子,通过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和专业服务组织,组织开展跨区作业、订单作业,推行育秧、机插和机收专业化、规模化,提高插秧机械、收获机械的使用和经营效益,充分调动农民发展水稻生产机械化的积极性。”宗锦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