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农机补贴政策的贯彻落实,不仅提高了牡丹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调整、优化了农机装备结构,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产量和销售价格,而且推动了农机服务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等农村各行业的协调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进了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是改善了农机装备结构,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9年,牡丹区新增补贴推广小麦玉米两用大型联合收割机111台,背负式玉米联合收割机70台,大型拖拉机221台,玉米秸秆还田机124台,免耕施肥播种机231台,冬暖式日光温室大棚卷帘机40套,水产养殖机械8套,受益农户达503户,创历史之最。截至目前,全区农机总值达7.05亿元,农机总动力143.2万千瓦,拥有大中型拖拉机3091台,小麦联合收割机1668台,玉米联合收获机507台,小麦免耕播种机594台,玉米秸秆还田机1155台,耕种收综合农机化水平达76%以上。
二是政策引导作用强,增加了农机投入。2009年,该区争取并落实国家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230万元,拉动社会资金4600多万元,调动了农民购买使用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为更多的农民添置了致富的工具,补出了“造血”功能,从而调动了农民群众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增强了农民创业增收能力,2009年农机作业创收5700多万元,切实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是加快了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了农业节本增效。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先进适用农机化技术的普及应用,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改善了粮食生产环境,提高了土地产出率,促进了农业节本增效。经区农业局高级农艺师测产,农机科技创新示范园区小麦平均亩产492千克,亩增49千克,取得了显着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四是带动了农机服务业的发展。在农机补贴政策的扶持和引导下,农机服务进一步向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发展。特别是农机服务组织迅速发展,已成为推广应用农机新技术的市场主体,成为现代农业建设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普及应用的有生力量。全区现已创建注册农机合作社达到31个,拥有配套农机具443台(套),固定资金达2560万元,农机合作社以完善的服务功能,引领农机服务领域由农田单一环节作业机械化向农业生产全过程机械化转变,由生产中机械化向产前和产后机械化延伸,农机服务领域的不断扩大,农机服务业快速健康发展。
五是解放转移了农村富余劳动力,促进了农民增收。随着大型农机具数量的增加,农机作业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田间作业时间及用工率日益减少,农机作业代替了繁重的体力劳动,农村劳动力得到极大地解放,农民由从事田间生产向多种经济产业转移,大大促进了农民增收与农村经济繁荣发展。2009年,全区外出务工人员从事木业加工、畜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餐饮服务等农村多行业,从业人员达全区总人口的54.7%,促进了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