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潍柴动力引领中国大马力发动机向更高平台跃进
2007-01-30   来源:汽车周报   

  自2005年3月潍柴动力推出蓝擎欧Ⅲ水平的发动机以来,由于离国家整体实行国Ⅲ标准还有一段时间,许多业内外人士分析,潍柴在做好上欧Ⅲ水平发动机技术准备的同时,仍会以目前当家的WD615系列为市场主打产品。但令人颇感意外的是,2006年10月,潍柴动力正式向外界发布:国内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2升发动机投放市场,打破了国内12升以上排量、380马力以上发动机全部被国外品牌垄断的局面;WD12将与WD615一起成为潍柴2007年主打产品的两根支柱。那么,在近几年WD615占尽大马力市场先机、持续畅销的背景下,潍柴为何要将动力向上调整?在发动机动力跃上一个更高的平台后,潍柴在技术研发、设备更新改造、员工技术素质提高等生产制造能力的建设上有没有做好准备?
 
  当我们在分析刚刚过去的2006年重卡行业的表现时,发现了这样一组有趣的数字:8~10吨、12~14吨、14~19吨卡车销售下滑,严重者达50.24%;而26~32吨系列重卡同比增长19.56%。在这样一组数字的背后,昭示了一个事实:中国卡车动力在2002~2006年呈现不断提升的态势,由满足8吨准重卡,向14吨真正重卡,并继续向26吨以上重型重卡的方向发展。在这一动力攀升阶段中,潍柴WD615发动机对中国卡车动力的提升、中国卡车产品结构调整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以装配WD61510升机为平台的重卡产品增长率,已经远远胜出了以7~8升排量发动机为平台的重卡产品。
 
  而我们从2006年重卡细分市场的表现又可以发现另一重要信息:26吨以下的重卡平台产品需求趋缓甚至出现负增长;而市场对更大排量重卡的热捧,使得提升发动机动力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卡车如此,工程机械亦是如此。在此情形下,潍柴推出的真正实现量产的12升发动机WD12,将对中国新一代大马力发动机平台的构建产生引领作用。
 
  WD12是潍柴把握市场预期的精准之作
 
  “WD12,没有听说过呀!潍柴这么快就又拿出一个新机型来,是不是从哪儿舶来的产品?”当潍柴宣布WD12上市后,这种怀疑的声音就没断过。
 
  抱着同样的疑问,记者走访了负责WD12项目开发的潍柴动力副总工程师刘庆义。他开门见山地说,这个机型我们已经开发了许多年,并一直有小批量的生产和销售。但WD12真正被作为潍柴量产的主导产品推向市场的时间,却是在2006年10月。从小批量销售到大规模入市,其间显示了潍柴动力对未来产品研发的前瞻性,及对新品上市时机的精准把握。
 
  刘庆义以汽车动力资源为例,分析了卡车发动机结构演变的轨迹。众所周知,“七五”期间,国家为解决中国卡车缺重少轻的问题,引进了斯太尔大马力发动机平台。但当时,中卡是市场主流产品,大部分配备的是7升机。从2002年开始,随着汽车运输业的发展,配装卡车的发动机动力排量直线上升,而10升机WD615抓住卡车市场由中卡、准重卡向真正大马力重卡演变的机遇,牢牢地占据了中国大马力发动机龙头地位。同时,潍柴通过消化吸收斯太尔大马力发动机技术,对WD615机型进行深度开发,使其迅速占领工程机械等领域。WD615成为近五年来潍柴攻打市场的主导产品。
 
  在谈到潍柴为何在WD615依旧畅销的同时,2007年将推出以WD12为主打产品的大马力机型,刘庆义认为这是主机产品对更大排量发动机需求所致。他指出,近几年,卡车功率每年至少增加50个马力,300马力卡车渐成市场主流产品,继而向360马力以上区间延伸。在这种情况下,潍柴看到下一步市场主打产品的商机,把培育了多年的WD12机型进行一年多的市场性开发、匹配,果断地投向市场。
 
  对于潍柴这种产品投放的策略,刘庆义深有感触地说,好的产品不一定有市场需求,而客户的需要决定产品开发的导向。对于企业来说,必须要有适应未来的产品,也要有一定市场优势的产品。
 
  对市场嗅觉灵敏者莫过于营销人员。潍柴动力市场部经理刘沂对WD12机型的推出给予极高评价:“如果说WD61510升发动机引领了中国卡车从中卡走向重卡,那么WD12发动机将主导下一步卡车动力结构向更大排量提升。”
 
  刘沂认为,自上世纪80年代末引进斯太尔大马力发动机技术,WD615一直承担着重型车升级换代的任务。目前,市场卖得最多的产品虽然还是10升机,但已经显示出对更大马力发动机的市场潜在需求。从欧美技术路线看,提高卡车功率的主要手段是提高排量,这样才能使重卡达到运输效率高、效益好。
 
  根据业内人士的分析,动力升级是未来一年我国卡车市场的新趋势。目前,国外卡车市场主要以400马力、配装14~15升发动机的车型为主,中国将来也要走这条路。刘沂认为,近几年,在重卡市场上,发动机排量由7~8升,再到10升、12升的逐渐上升势头明显。潍柴对12升机型早有储备,但是市场需求有一个过程。在2001~2002年,全国300马力的重卡一年只销售几百辆;而2006年300马力已达到3万辆。300~400马力卡车在国外一般配装12升发动机,但目前国内可供选择的机型只有10升机。另外,中国出口卡车的数量年年递增,但与国外同等车型配装12升发动机相比,中国车排量相对较小,储备功率不够。因而,潍柴此时推出12升机型,将会极大地契合市场需求。
 
  因此,刘沂对WD12的入市是这样评判的:“WD12是一个动力工程,它使重卡的核心发生变化,从而使整个重卡平台发生了变化。因此,WD12不仅仅是一个产品,它引导着重卡产品结构的改变,从而对整个行业起到了推动作用。”
 
  WD12因何被寄予厚望
 
  既然WD12肩负着提升动力平台的重任,那么比起10升及10升以下的发动机它又有何长处?
 
  这还得从我国公路运输状况和其发展趋势说起。每当我们行驶在高速公路上时,常会看到一些中重型卡车驮着沉重的货物,步履蹒跚地在公路上爬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盖因运输业、汽车制造业受五六十年代汽车运用理论中提出的“汽车列车”概念的影响颇深,它主张一定的动力达到它的极限运输能力,才是发挥了最好的效益。这种理论强调的是一种极限的“省”。
 
  而汽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在各种不同的路况条件下,需要不同的扭矩储备和功率储备。尤其在目前高速公路已经联网成片的情况下,汽车本身的运输效率和整条公路的通行效率无疑比简单的多拉几吨、几十吨货物要重得多。更为重要的是,在安全已经成为交通第一要素的前提下,充沛动力所带来的可靠性的提高,由此提供的更多安全保障,以及发动机寿命的进一步延长,是每位购车者都不会忽视的因素。
 
  因此,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理事长张小虞和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理事长倪宏杰曾同时给予了WD12高度评价。他们用“四个更”概括了WD12发动机突出的技术性能:更强劲、更节能、更可靠、更安全。
 
  从WD12的主要参数指标看,与WD615的240~380马力的功率范围相比,WD12的功率范围提升到336~480马力,因此也就具有了更从容的使用空间。
 
  首先,从动力经济性来讲,与同类同功率的发动机相比,WD12的综合运行油耗降低10%~15%,动力性提高30%。由于发动机排量增大,使车辆的低速扭矩提高30%,整车加速性更好;最大扭矩大,使整车载重能力更强;大扭矩的范围宽,在1200~1650转/分的宽范围内均能输出大扭矩,使整车在各种工况下均能高效运行,可大大提高运营效率,实现“多拉快跑”的目的。
 
  其次,从可靠性来讲,有些人可能注意到与现有的同类同功率发动机相比,WD12的升功率较低。但实际上,恰恰是这种较低的升功率,可有效降低热负荷,使发动机中的曲轴、连杆、轴瓦等关键零部件的使用寿命延长,整机的可靠性得到极大提高,同时也减少了维护保养费用。
 
  第三,从安全性来讲,由于配备了潍柴独有的WEVB发动机制动系统,整车的制动效率可以提高50%。这样,在汽车下长坡时,行驶制动的作用次数和作用时间明显减少,可以降低车轮制动器机件的磨损,减轻驾驶员的工作强度,大大增加整车运行的安全性。
 
  第四,从高配置来讲,由于潍柴与德国博世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潍柴在126毫米缸径柴油机领域对博世的高压油泵、启动马达、发电机等享有独家供货权力,从而形成了WD12关键零部件的可靠保证。
 
  WD12的上市将完善潍柴在大马力发动机的产品谱系
 
  当潍柴对外宣布2007年将主推WD12产品时,有相当一部分业内人士搞不清楚WD12与WP蓝擎系列系列发动机、WD615是一种什么关系,很多人甚至以为WD12就是WP蓝擎系列发动机。
 
  潍柴技术中心副主任、产品试验室主任李云强博士以非常简单的表述向我们道出了三者之间的关系:WP蓝擎系列发动机是潍柴的高端产品,WD615发动机是低端产品,WD12发动机是中端产品,三者将构成潍柴在大马力发动机的梯次格局。
 
  对于这三款机型的不同定位,刘庆义给予一个详细的介绍:首先对于潍柴高端产品蓝擎来说,这是潍柴动力与欧洲发动机研发中心基于世界先进技术开发的技术平台,它的动力也是瞄向12升以上机型市场,排放可达欧Ⅲ、欧Ⅳ,并有欧Ⅴ潜力。这款机型的使命就是承担潍柴产品更新换代,并使之与欧洲技术接轨的重任。蓝擎目前是以车用机为开发目标,2006年已推出欧Ⅳ产品,并在各大主机厂的产品上做了匹配性试验,当前需要等待国家法规政策到位及市场出现对这类产品的规模需求,方可考虑实施批量生产。
 
  而WD12作为2007年潍柴主推的产品,将扮演继WD615之后的一个市场成熟机型的角色。从目前来看,虽然中国各个发动机厂家都在开发大马力机型,但只有很少厂家具有10升以上成熟发动机产品,多数产品没有经过与主机产品进行各种气候条件、各种路况的匹配试验。而WD12是潍柴储备的面向未来市场的产品,经过多年适应性开发,市场达到一定的保有量,是国内惟一成熟的最大排量的发动机。WD12吸收了蓝擎的一些新技术元素,但它的排放主要以达标国Ⅲ为主。目前,WD12主要用在商用汽车上,未来还要延伸到工程机械、发电机组等领域。
 
  作为潍柴下一阶段的主导产品,WD12与WD615不是替代关系,更多的是一种互补,两个机型互为推进,使潍柴动力产品可以覆盖更多的市场。刘沂从一个市场营销人员的角度分析了WD12与WD615不同的市场定位:以重卡为例,WD12适于自卸车,排量大、扭矩大、功率大;而牵引车更适应WD615机型。
 
  从中可以看出,在潍柴产品用量最大的重卡领域,WD615、WD12、WP蓝擎系列覆盖了国内重卡中低端、中端、高端市场的基本车型,由此扩大了潍柴产品线的外延,使它具有了基本满足中国重型商用车的所有动力区间,成为大马力发动机市场产品系列最全的供应商。
 
  WD12是潍柴自主创新的又一力作
 
  WD12的原型机在潍柴已经开发多年了,但由于市场需求高潮未到,整体销量一直不大。当潍柴决策层看到大马力发动机的排量将有进一步攀升的可能时,一年前启动了对WD12大规模上市的适应性开发,其主要操作内容就是对上市机型重新进行成千上万次的可靠性试验。
 
  记者在潍柴技术中心产品试验室看到,具有整机试验功能的28个试验台都在日夜不停地对发动机的运转进行监测,试验室并可进行各类总成(如泵、电控系统、高压共轨)的试验。潍柴除了是国内具有试验台架最多的发动机企业外,其特殊测试设备也是国内企业最多的一家,试验室硬件设备已经通过国家试验室条件认可,试验室数据同时也得到国家有关部门认定。
 
  李云强博士介绍,WD12作为承前启后的产品,排放指标要达到欧Ⅲ,实现从欧Ⅱ到欧Ⅲ的跨越,这在国内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需要与国外的研发机构进行合作。但因为潍柴技术人员有全程参与蓝擎开发的经验,了解、掌握了整个开发的流程,掌握了实验方法,因而WD12顺利完成达标欧Ⅲ的测试。
 
  李云强强调,国内一些企业在产品开发上有一种误区,认为产品投放市场越早越好,结果由于时间短,未能在试验中暴露出的问题在用户使用中暴露了,给用户、制造企业都带来损失。而潍柴的做法是,大量的工作放在试验室阶段,把问题暴露在投产之前;等产品的可靠性试验做好后,再把相对成熟的产品投放到市场中去,暴露的问题就会大大减少。在产品试验室记者看到,有7个台架是做耐久试验的,国家标准要求做1500小时,但潍柴的研发人员从实际应用的角度认为这远远不够,新品首轮试验就要达到7000小时。
 
  实际上,记者在潍柴看到的只是整个发动机试验中的一部分,而发动机匹配整车的道路试验和路面试验,以及高原、高温、高寒等极限测试也表明,WD12是一款经受住了层层考验的机型。
 
  当年潍柴在引进斯太尔发动机平台时,外方对12升机型的开发也还未开始,但潍柴并未因此短视,而是很早就着手对10升以上机型进行了技术储备,并在整个开发过程中表现出完全的自主性。
 
  WD12上市是潍柴生产制造能力大幅提升的结果
 
  对WD12市场价值潜力的认识有了,对WD12市场的适应性开发有了,那么潍柴将提供什么样的制造能力来生产出这样一款承担着产品结构调整的新机型呢?
 
  根据潍柴对新一代产品规划的安排,WD12的生产放在潍柴动力新区的一号工厂。据潍柴负责设备更新改造的副总工程师任祖传介绍,WD12原机型生产多年,但批量不大,生产设备以加工中心为主。在市场对以WD12为代表的大马力发动机出现潜在需求时,潍柴确定在工业园区扩大生产,采用柔性化生产线,配套形成了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制造体系。
 
  记者在潍柴动力新区一号工厂里,看到有两条自动化的生产线格外引人注目:一条是由世界知名的德国产12台加工中心为主、机械手为辅组成的气缸体自动生产线,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以串联方式组成的自动化生产线;另一条是由9台日本产加工中心为主组成的气缸盖自动生产线。目前的生产线具有很好的柔性,当需要加工不同的产品时,只需换换夹具、调整一下程序就行了,生产线可以做到多种产品混流生产,即可生产WD12,也能生产WD615,亦可满足蓝擎的生产,2007年将达到年产5万台的生产能力。
 
  另外,在潍柴动力新区还将建3条自动生产线,生产WD615。加工中心设备尽量采用进口的,以保证产品的可靠性;组合机床采用大连机床等国产设备。任祖传认为,好的产品必须由好的设备制造出来,在产品制造过程中,人工因素过多不能保证产品质量。
 
  记者在动力新区生产车间看到,自动生产线的每个节点都由计算机控制,当某个节点出现操作问题时,计算机中心会自动报警。更令记者感到惊喜的是,目前欧美一些知名零部件公司在生产线一个流程末端设置在线检测、分步检测的方法,在潍柴的生产线上也采用了,这将大大降低残次品率。
 
  由通常单个机床、组合机床完成的加工,变成由一台加工中心完成一个部件加工的流程,不仅线上生产人员有所减少,而且对操作者的理论及实际操作能力要求非常高。记者在生产线看到,熟练使用加工中心进行产品加工的工人,都是一群从潍柴职业学院毕业的高材生。
 
  潍柴职业学院的丁院长自豪地告诉记者:“在一号工厂工作的员工基本是学院的毕业生,技能水平高,能胜任对先进设备的操作。”
 
  一所企业办的职业学校之所以能培养出高级蓝领人才,与潍柴早在1989年就与德国职业教育有关机构建立了合作不无关系。学校因此确立了双元制教学模式,即理论知识的讲授与实际操作的练习比例为1∶2。而学校的老师既能讲理论,又能解决实际问题。令记者大为吃惊的是,在潍柴展厅展出的蓝擎样机,就是学院任课老师自己动手做的,曾经带到越南、南非等国家展览。由于教师对企业新产品、新技术十分了解,技术中心并随时派专家到学校开办讲座,使得学生们既对潍柴的企业文化领略于心,又对潍柴的新产品了如指掌。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后,适应时间短,很快便能独挡一面。
 
  如果说,潍柴通过“七五”、“八五”、“九五”期间的技术改造,提升了制造水平,为WD615成功打开市场销路;那么随着潍柴在自主开发队伍建设上的更加完善,随着潍柴自身制造体系的进一步升级、换代,这一切都为推出下一阶段中国大马力发动机的主打产品WD12打下了坚实基础。(汽车周报记者孙红赵三明)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5-27222-1.html

标签:农机 平台 发动机 大马力 引领 中国 动力

上一篇:久保田新生产基地投产
下一篇:河北农哈哈召开2006年度经销商年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