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潍柴心系灾区:在抗震救灾最前沿40天的英雄凯旋归来
2008-07-14   来源:潍柴动力   


  程守亮和宋勇强从北川擂鼓镇回来了。

  7月9日,记者正要电话询问一下他们现在的情况时,却意外得知他们已于7月7日赶回了潍坊。上午,记者采访了他们二人。

  从5月28日启程算起,他们离家整整40天了,这40天与众不同的人生体验让他们的生活增添了精彩的一笔。

  从踏上擂鼓镇那片满目苍夷的废墟开始,他们的生活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一开始,没饭吃、没水喝、没地睡觉的生活落差,让他们体验了一把“救济户”的滋味。但“既来之,则安之”,既然来到了这块牵动着全国人民心房的土地上,就一定要克服困难,为这里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两人暗下决心。

  尽管白天炙热的太阳把皮肤灼烧的生疼,尽管潮湿阴冷的夜里辗转难眠,尽管外面下雨帐篷里面淌河,尽管余震不断堰塞湖的危险时刻逼近,尽管黑漆漆的夜晚寂寞像虫子啃噬般难熬,尽管床头那几本书刊早已被翻了一遍又一遍,就连平时最不屑的夹缝广告也早已烂熟于心,尽管那台好不容易买来的收音机里只有一个台,信号还总是时断时续,尽管有种种不适许许多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他们还是守着我们的机组,克服了一项又一项困难,圆满完成了公司交付给他们的任务。

  而我们的发电机组也相当争气,在40天的援建工作中,几乎没有出现过大的故障。只有两次“意外”,一次是用户操作失误,导致启动马达损坏。那是一个下雨天的晚上,在接到用户求援电话中,二人冒雨前往。查清故障后,立即同成都中心联系。成都中心火速协调好配件,连夜派两名服务人员送来。由于雨天容易出现山体滑坡,他们劝阻了服务人员的夜路急行,但配件还是在第二天早上就送到了擂鼓镇。当时,路面泥泞难行,车辆被陷在淤泥中无法动弹。四人就轮流扛着配件赶到了施工现场。上午八点,发动机一声轰鸣,又欢快地工作开了。还有一次,是工地上飞舞的塑料垃圾卷进了机器里,导致皮带出现破损,在迅速更换皮带后,机器又开始了正常工作。除去这两次意外后,我们的机组一直运转良好,当然这离不开程、宋二人的精心维护。为了确保机器万无一失,两人平时丝毫不敢大意,时时精心维护。而机组遍布在各地,最近的也得相隔几公里,没有交通工具,二人都是跑着去跑着回。而北川的天气也异于别处,晴天时毒辣的太阳晒的人直发晕,雨天时路面又会泥泞得寸步难行。但他们克服了一切困难,确保了机组的正常运转。

  40天来,程、宋二人苦中作乐,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还主动助人为乐,经常帮助援建部队做这做那,还经常帮助维修其他厂家的机器,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感动了当地人民,感动了援建部队。在他们临走时,总指挥部的领导专门致电发电设备公司总经理栾恩成,对他们二人的工作给予肯定和表扬,并专门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感谢信。

  援建工作接近尾声后,程、宋二人的任务也圆满完成,在给前来接替他们的四川当地维修站的服务人员培训了两天后,二人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程守亮笑着说,一到青岛,立马感觉回到了家般,久违的家的亲切感让他直想唱歌。

  尽管此程充满艰辛和危险,但二人却始终不曾后悔过,他们反而为自己能够冲到抗震救灾的最前沿为灾区重建做点贡献感到欣慰。记者问他们,如果有一天再次需要他们回去的话,他们还会愿意吗?二人憨憨地笑笑,坚定地说:会!

  他们二人在北川擂鼓镇的故事有很多很多,记者摘取了程守亮日记中的部分片段以读者,希望通过这些言真意切的文字,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的辛苦、他们的乐观,还有他们那种不怕困难、勇于奉献的精神。

  程守亮日记摘选

  5月28日

  昨天接到去北川擂鼓镇灾区的命令,觉得自己能为灾区贡献一份力量,心里很自豪。

  早上八点坐上了去青岛流亭机场的车,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像是要体验一种从来不曾体验过的生活的新鲜感,又像是从未征战过的战士即将踏上征程的忐忑感。怀着这种心情,我们到了成都。

  5月29日 

  下午三点左右,厂里运输设备的车辆也到了绵阳,他们可是没白没黑地整整赶了48小时。在指挥部车辆的引导下,我们直奔山东对口支援的北川县擂鼓镇。大约过了半个小时,我们开始发现路边的建筑物塌了很多。等到了擂鼓镇,那里一片狼藉,几乎能倒塌的全都倒了,整个现场触目惊心。原本好好的一个城镇,现在已是一片平地,空地上满是灾民的帐篷。泥泞不堪的土地上堆满了灾民和援建部队的帐篷,五花八门,没有帐篷的,就用塑料布搭个窝棚凑合着。

  尽管已经做好了足够的心理准备,但还是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来到援建部队后,发现条件远远比想象的差。饭不够吃,帐篷不够住,床更是没法睡。好不容易找了两盒干米饭,将就着吃了。一个好心的志愿者帮忙,才找了一个存放物资的帐篷睡下,庆幸自己带了睡袋,要不在这又潮湿又泥泞的地上还真没法睡。

  5月30日

  总算吃到了菜,可饭还是不大够吃,幸亏大家给了我们一些救济,总算可以凑合着填饱肚子了。

  有一台75KW的机组运到了工地上。宋给他们做了调试,并对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我们还是借住在指挥部的物资帐篷里,顺便成了他们的“物资管理员”了。

  6月1日

  今天我们的“家”――指挥部的物资帐篷面临拆迁的问题。看着那两张好不容易借来的、正在在太阳底下暴晒的床,不知道今晚要睡在什么地方。还是看指挥部怎么安排吧。

  很幸运,我们又搬到了重新搭起的物资帐篷中,并且成了指挥部唯一的“标准间”。那些物资也搬到了别处,我们再也不用住在“物资仓库”里了。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我们的“标准间”白天又闷又热,晚上又冷又潮。进入灾区四天了,睡觉从来没有脱过衣服,也从来没有洗过澡。今天的情况是最好的,可以用湿毛巾擦一下身体,清除一下身上的汗臭味。

  又有一台机组被运到了指挥部下方的一个工地上,我去给他们做了调试,并对工作人员做了简单培训。

  6月3日

  今早接到了潍柴周报郑记者的电话,我们把情况一一反映给了记者。她询问我们刚到这里的感受,只能用“出乎意料”来形容。尽管我们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但没想到这里的条件远比想象的要差。“既来之,则安之”是我们当时安慰自己的话。但我们从来没有后悔过。来这里,既是省里和厂里的命令,也是我们个人意愿和职责之所在。这不仅仅是我们应该做的,更是每个中国人应该做的。“再大的困难,难不倒英雄的中国人民”,这句话曾无数次在我的心底响起。无数次的鼓舞我在困难中坚持。在那些吃不饱的日子里,在那些潮湿阴冷、冻得难以入睡的夜晚,在那些炽热的阳光灼烧皮肤的工地上,我们选择了坚持。想想在山的另一边为解除堰塞湖的危险而奋斗的官兵们,我们所受的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我们有厂里领导和家人的关心支持,再大的困难我们都要克服,在这些坚实后盾的前面,我们要为灾区重建贡献所有的力量。

  心里不由自主地生起了这么多的感慨,这些点点滴滴的感想都成了我们工作上的动力。

  6月5日

  早上,我们跑到工地上看了两台机组的运行情况,回到指挥部一人泡了一碗面,算是吃了早饭。

  十点多种,帐篷里已经坐不住人了,像蒸笼一样,又闷又热,只好在帐篷外面找了个阴冷的地方坐下,可汗水还是不停地往下滴,有点喘不过气。指挥部的人编了一条短信来形容我们在抗震救灾前线的工作人员:什么时候地震不知道,路什么时候堵不知道,手机什么时候有信号不知道,什么时候吃饭不知道,什么时候睡觉不知道,什么时候过节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非洲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回家不知道。什么是余震咱知道,什么叫大石头咱知道,什么是米格―26咱知道,什么时候开工咱知道,睁开眼就GO!呵呵,这短信形容我们的生活很贴切呢!

  6月6日

  下了一夜的雨,幸亏我们把物资及时搬到了高处,要不就全泡汤了。由于排水不好,帐篷内成了“内流河”。睡在又冷又潮的被子里,好不容易捱到天亮,雨总算停了一会儿。

  又有两台机组运到了工地上,上午雨停的间隙,我们给一台75kW的机组做了调试,本想下午调试另一台,谁知天公不作美,又下起了大雨。这里的天气比较烦人,晴天就热得要死,尘土飞扬;雨天就遍地泥泞、阴冷潮湿,帐篷里全是水,啥都没法干。

  今天采购了唯一可以听到外面信息的电器―收音机,总算可以了解一点信息,不至于与世隔绝了。

  6月7日

  天终于放晴了,两天的阴雨已经把我们的帐篷折磨的不成样子了,遍地泥泞,没有可以落脚的地方。宋的床没法睡了,被子也掉到地上弄湿了,只好找了几块板子铺在地上做了个简易床铺。我的床也快塌了,中间的床腿已经断了,不知道还能撑几天。这样的日子长了也就适应了,尽管苦是苦了些。

  6月8日

  我们的身体都出现了问题。宋一直头晕,没事就趴在床上睡觉,有感冒的迹象。而我可能是吃不好的缘故吧,三四天才上一次厕所。很不适应这边的伙食,真怕会贫血,把身体搞垮了,就不好了,不仅自己受罪,厂里交代的工作就无法完成了,那怎么对得起领导们的信任?所以,一定要坚持,坚持就是胜利!

  今天又发生了四次余震,震感最强的要数下午六点多那次,整个帐篷都在晃,还好,就持续了一秒钟的时间。

  6月16日

  由于连续两天停电,今天指挥部装了一台我们的机组,主要供应指挥部、炊事班和中铁十局的用电。因为此,指挥部分配给我们两张床,好久没有在床上睡过觉了,幸福总是来的太突然了。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5-26618-1.html

标签:农机 英雄 凯旋归来 抗震救灾

上一篇:2008年全国国企典型宣传聚焦潍柴动力
下一篇:潍柴与福田谋于大局 合于理念 成于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