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由约翰迪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长春市农业科学院共同举办的,以通过科技手段和引入更多先进农业机械,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为目的的农业科研项目――“吉林约翰迪尔玉米高产合作项目”发布会在长春召开。
据悉,该合作项目的实施时间为2011年4月至2012年10月。项目的试验示范区在吉林省农安县陈家店村,占地100公顷。试验项目涵盖了翻耕、播种、施肥、喷药、收获和深松等玉米生产全过程。
吉林省地处东北平原腹地,是世界三大“黄金玉米带”之一,也是中国玉米生产大省及玉米单产最高的省份,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同时,吉林省玉米种植历史悠久,积累了很多经验和方法。所以迪尔选择吉林省作为玉米增产的试验区,正是希望通过采用先进的技术,通过环境友好型的方法,利用优良的种子和迪尔先进的农业装备,在吉林省这样一个单产较高的农业市场环境下进行项目实施,来探究玉米增产的途径,寻求玉米产量提高的最优方法,为吉林省“增产百亿斤粮食计划”做出更多贡献,并推广到更广泛的地区。合作项目得到了当地政府、科研机构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响应。
事实上,迪尔去年就与吉林大学、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合作,在陈家店建立了试验示范区。不过当时试验项目仅限于改进播种方式这一项,通过验证,使用约翰迪尔播种机种植的玉米农田在收获时单产比其它国产品牌播种机播种的农田高出6.7%。这说明吉林省玉米单产虽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但仍然具有增产的潜力。
据了解,迪尔在这次合作项目中投入了一系列适合本地需求的、涵盖玉米耕、种、管、收全套农机设备,包括1030型精密点播机、4630型喷药机、y215型自走式玉米收获机、1354型大马力拖拉机、913型深松机等。试验环节所有相关设备,迪尔还会在试验中陆续使用。而另一合作方长春农科院,优选出研究人员与农机手进行管理和操作。合作项目意图在一种最客观、最本地的条件下,通过不同耕作方式、种植密度、施肥量和不同种子在科学划分的地块进行试验,并对比约翰迪尔农机产品与市场上其他品牌的产品在贯穿整个玉米生产过程的使用效果,总结分析所有试验数据,找出玉米可持续性高产稳产的最佳作业方案。
发布会后,与会代表还实地参观了位于陈家店村的项目试验基地,观看了约翰迪尔喷药机的作业演示。随后,约翰迪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区总裁卢克?盖斯塔特,约翰迪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销售与市场营销总监刘镜辉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约翰迪尔的产品在整个玉米高产项目中起到怎样的作用?什么样的特性让其能起到这样的作用?
刘镜辉:从设备解决方案上来讲,迪尔要跟当地比较常用的一些国产设备做对比,这样的话能找出一些规律,为未来提高单产、稳产拿出一些结论。举例来讲,今天大家看到了我们的播种机和播种效果,迪尔设备的优势就是高度的一致性,即种子的深度、间距很稳定很一致,一个孔里有两颗种子的也很少,同时覆土、镇压等一套过程下来都高度一致,使得出苗、生根等生长过程也很一致,玉米地望过去,非常整齐。这都是早期的结果,但对后期的生产和产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接下来的喷药、收获,以及接近冬天的深松作业等每一个环节,都会借助先进的技术来贡献于玉米产量的提高,这是一个环环相扣的研究过程。
记者:玉米高产合作项目能否推广到其他地区?
卢克:实际上,“吉林约翰迪尔玉米高产合作项目”只是我们过去几年所进行的三个项目之一。我们一直不断在寻找这样的机会,希望在今后开展其他的项目――不仅仅是玉米高产项目,我们也考虑在其他省份进行其他作物的项目。随着约翰迪尔将更多的国外技术本土化,我们会寻找更多机会与政府合作,将类似的项目推广到其他地区。
另外,单就“吉林约翰迪尔玉米高产合作项目”而言,实际上这是一个多方共同努力的运营模式。我们与长春市农科院合作,并邀请了先锋良种公司,同时我们还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所以项目的建立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如果该项目要推广到其他省份,我们也同样需要这些因素。
记者:除了使用迪尔先进的农机产品保障玉米高产,迪尔还为项目做出了哪些投入来实现玉米产量提升?
刘镜辉:实现玉米产量提升是建立在迪尔与当地政府、研究所的合作机制基础上的。除了设备之外,我们也与合作方探讨玉米种植各个环节的农机农艺结合。举例来讲,今年春天两方面的团队花了很多时间在一起商量,如这100公顷到底怎么种、分多少块、哪块种什么种子、怎么设计这个项目等等。我们和合作伙伴会在整个过程中探讨新的种植模式,如将北美的农艺思想拿到当地进行交流切磋,共同商定用什么方式来展开试验。我们不但与当地建立了领导层之间的定期会晤,对项目给出具体指导,而且还有一个工作层面的定期交流,由长春农科院专家与迪尔的专家共同探讨各个试验环节及具体如何来开展试验工作。
此外,迪尔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提供农机具的使用及作业培训,并对农机具进行保养和维护,出现问题及时解决。作为合作项目的关键发起方,这些人力物力的投入是保障项目获得成功的必要投入。而且,通过今天这样的活动,我们也希望能够让媒体和公众对这个项目有一个跟踪和了解,最大限度地让项目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记者:示范区预计的投入与产出相比是否经济,是否适合进一步推广?如果不经济,迪尔与合作方会采取什么后续措施?
刘镜辉: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事实上,正如我们今天看到的喷药机,可能不会在近期得到广泛的使用,但是对探讨玉米高产稳产整套系统的意义非常大。从表面看,各方投入都比较大,以后真正的推广,有可能不是和项目试验进行的完全相同。但是我们的目的是探讨得到核心因素,如找出玉米高产的规律和方法出来,届时再用一些改进或简化的设备,研究出对当地玉米生产最具成效的某些方法及应用设备,之后再去推广,最终投入的产出一定要为相关方带来最大利益。如去年项目中得到了单产提高6.7%的成果,我觉得价值就非常大,可以想象,如果一年生长期下来能有6.7%的产量提升,对吉林省的意义有多大,对国家的意义有多大,对我们目前的粮食生产环境的意义有多大。虽然农机具贵,但是有账可算。
卢克:我们谈经济与不经济,要从多个角度来看。如我们看设备的回报,可以从一年来看,也可以从几年这样一个较长的时间来看。由于更先进设备的使用,我们能够节省人力的投入,同时我们的产量会提高,如果我们稍微看得更长远的话,可能这个结果会有所不同。而且,通过使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探索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粮食增产途径,从长远来看是很值得的。
记者: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玉米高产合作试验示范这种方式是否是一种让农民接受的最好方式?如何让农民认可这种方式的先进性?提高农民的接受度?
刘镜辉:我认为该合作项目的影响可以分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直接影响是有些农机具,如玉米收获机,当地农民已经在使用,现在通过项目推广农户非常认可;间接影响是像播种机和喷药机,有些农民可能还没有看过,也没有使用过,原来村里邻里多少年来一直采用手工播种或使用简单机具播种,没有想过现代化农机播种。这个项目仿佛一扇窗户,让人们看到先进的机具和播种方法,并通过项目试验眼见为实。我觉得这会促进农民用户对先进技术的追求以及作业方式的转变,让农民朋友觉得原来貌似很遥远的先进技术和设备,其实不再遥远。从市场营销的价值上来说,约翰迪尔品牌是一个承诺,我们在这里不是为了一个短期的、阶段性的、很具体的利益,而是要跟当地政府、科研院所、农民朋友共同为中国粮食增产做出贡献。我们要让参与项目、关心项目的人感受到,迪尔公司是一个要长期致力于帮助吉林省乃至全国发展农业、增加玉米产量的合作伙伴。这种认知的建立,对迪尔品牌、对迪尔的市场影响力,会有一个很好的作用。
此次活动合作方还邀请了一些种粮大户来实地参观考察项目试验示范区。刘镜辉说,今天来参观的用户里,就有一个种植几千亩地的大户,他拥有8台约翰迪尔6488玉米收割机。这个用户就是来想看看,除了收割机以外,还有哪些农业技术和设备可以考虑引用。他的思维非常超前,希望找到更多的先进技术、先进农机具去帮他管理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