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信号xnz360hao 进入:
【土壤改良、科学种植、新农资经销商】群

中天龙舟:洞悉农民需求走特色研发之路
2012-07-02   来源:农民日报   


“龙舟”履带自走式旋耕机正在田间作业

  今年以来,湖南中天龙舟农机有限公司的“龙舟牌”收割机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在国内同类产品中遥遥领先。不只是收割机俏销,中天龙舟近两年自主研发新推出的拳头产品――履带自走式旋耕机更是创下销售佳绩,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10倍,在市场上独占鳌头,供不应求,甚至一度出现脱销断货的现象。

  中天龙舟的产品何以能受到市场青睐?记者对话该公司董事长王术平,解读中天龙舟与众不同的发展理念和创新成长路径,对这一问题的答案逐渐清晰。

  以研发为龙头

  农机行业是微利行业,许多农机企业感慨“钱难赚”。国内大部分企业甚至是一些大型农机企业,技术上多走仿制路线,利润的大头出自制造环节,而中天龙舟则以研发为龙头,每年都有新产品投放市场,新品对销售收入的贡献率达到30%~40%。

  “这得益于中天龙舟制定的‘创新成长’发展战略。”王术平介绍说,多年来,产品研发一直是中天龙舟的工作重点,创新始终是第一位的。一般高新技术企业的研发投入约为销售总收入的3%,而中天龙舟的研发投入比例达到了5%。“我们和湖南农科院、省农机鉴定总站等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创新研发平台,每年都有几十项技术创新,目前已拥有近百项国家技术专利。”

  在研发制度设计上,中天龙舟借鉴国外企业先进经验,实行公司化、项目化、流程化运作。成立了专门的研发公司,把每个新产品的研发作为独立的项目运作,每个项目通过招标制选一个项目带头人,然后按照流程有序开发。“公司化有利于管理到位,投入产出多少都有一个衡量,项目化是为了责任到位,流程化是为了程序到位,这样就能保证研发高效有序。”王术平总结说。

  和其他企业涉足多个产品领域不同,中天龙舟一直立足本土,专注于南方水稻机械的研发。在王术平的战略规划里,第一步是瞄准水稻的收、耕、插、运,解决水稻全程机械化的问题。第二步是升级换代,实现产品的系列化,增强机械的适应性,提升零部件档次,以“名牌”创“品牌”;第三个目标是向无人驾驶类的智能型机械发展。

  “只有技术研发领先的企业才会在市场上有话语权和定价权,才不会总是担心生存问题,也才能有更强的生命力。”王术平对记者说,如果仅靠规模批量的制造环节赚取利润,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就很差,一旦原材料成本上涨或市场不景气,农机企业的日子就会很难过。中天龙舟不靠低价竞争,而是靠研发创新保证一定的利润,进而为研发和售后服务提供更好的支撑。

  实用是创新最重要前提

  谈到对创新的理解,王术平多次强调“实用”二字。“创新不是一味追求高、精、尖,不是功能有多花哨,实用性永远是第一位的,必须要给农民解决实际问题。”

  正如中天龙舟“七年磨一犁”推出的履带自走式旋耕机,其实就是把履带式收割机上的履带底盘“嫁接”到了旋耕机上,而就是这看似简单的创意设计,为农民破解了水田耕作的大难题。

  近年来,南方稻区由于使用传统旋耕机导致的“深泥脚”问题让农民头疼不已。王术平介绍说,传统大型旋耕机必须由轮式拖拉机牵引耕作,由于拖拉机重量大,在水田耕作时容易深陷泥层形成深沟。这样每耕作一次,水田泥脚就加深一次,年复一年水田就变成“深泥脚田”,对土壤层造成严重破坏,甚至导致其他机具无法下田作业。“而且水田泥底深浅不一会使秧苗入泥也深浅不齐,会严重影响插秧质量和产量。要推广机插秧,必须先解决田地不平的问题。”

  为此,“龙舟”履带自走式旋耕机创造性地采用了履带自行驱动的设计,将行走与作业一体化,大大减轻了机具的压强,水田通过性好,不会破坏耕作层,有效解决了“深泥脚”的问题。而且它还兼具几大优点:能适应多种复杂地貌,爬坡越垄如履平地,安全性高;耕地平整度好,能实现耕整土地、开沟起垄、播种施肥等一次性作业,效率高;同时还能节省旋耕、插秧、收割机械的耕力,每亩能减少3~5L油耗。

  卓越的实用性能背后是无数次的实验摸索和改进完善。王术平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提升履带式旋耕机的适应性,自2006年研发成功后,中天龙舟用整整4年时间,在不同地区进行了不同地势、泥性、土层的适应性试验,经过了200多次的反复改进,使这一产品的品质和性能日臻完善,如今已获得7项发明专利。

  正是凭借独特的环保性能和“一机多能”的实用价值,“龙舟”履带自走式旋耕机一经推出就受到市场追捧和农民青睐,被誉为“水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首创机具”。这也有力地印证了王术平的那句话――“实用是创新最重要的前提。”

  从小细节中挖掘大市场

  在中天龙舟的企业文化中,有这样一句话让人感触尤深,“让农民耕田不用牛、插田不弯腰、收割不费力”,这也是王术平一直为之努力的梦想。

  出身农家的王术平从小就帮着父亲种田,什么农活都干过,即便上了大学放暑假时,也要帮着家里收早稻、插晚稻。“那时候用牛拉犁耕地,要经过翻犁、松土、整地好几遍工序,一天下来累得要命也只能耕一亩五分田。”正是因为对农民辛苦劳作的感同身受,王术平知道农民生产中最需要什么。曾经的“三不”梦想如今都已成为现实,现在他的另一个梦想是让农民“转运不肩挑”,对这一梦想的实践则是“转运机”的成功研发。

  同履带式旋耕机一样,“转运机”这一新机型的灵感也是源自王术平对农民需求的深刻了解和洞察。“因为传统拖拉机开不进水田,农民收割完稻谷要先装袋放在地头,然后雇人一袋袋扛到机耕道上,再用拖拉机运回家。请人每扛一袋要10块钱,有时候缺劳力还雇不到人。”就是从这个不起眼的小细节中,王术平挖掘出了一块大市场,又一次添补了市场空白。现在“转运机”已研制成功正投放市场,每亩田可为农民节省四五十元钱。

  下一步,王术平又筹划着另一个新产品的研发。他注意到,现在农民施肥往往是用直接抛洒的粗放方式,容易造成过量浪费现象。一旦下大雨肥料就会被冲走,并衍生水质污染、富营养化等问题。王术平感觉到,这是农业生产下一个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他设想研制插秧施肥一体机,在插秧的同时把肥料点进泥里,让肥效慢慢分解释放。“这样能节省30%~40%的肥料,每亩节约七八十元钱,8亿亩水田就能节省几百个亿,对环境也是很大的贡献。”王术平说。

  中天龙舟研发的一个个新品,无一不是和农民的实际需求紧密相关的。王术平总能敏锐地从农民需求的细微之处,找准新品研发的创意,进而开拓引领市场。“今年我们旋耕机的销售目标是两千台,以后还会高速增长。转运机的市场空间也很大,每个种粮大户都用得到,至少有10万台的市场容量。目前公司的销售额达到了5个多亿,新产品带来的收入就达到了2个亿,将来还会更大,新产品的市场肯定会超过老产品。”注重研发创新带来的显着成效让王术平对公司的发展底气十足。“我们从不担心落后于别人,只是担心别人会仿冒自己的产品。”

本文链接http://www.xnz360.com/45-24020-1.html

标签:农机 特色 研发 需求 农民 龙舟 中天

上一篇:张少军到东泰机械有限公司视察该公司的花生联合收获机
下一篇:奇瑞农业装备布局东北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