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年度新棉上市以来,在庞大的结转库存和季节性压力之下,国际国内棉花购销价格同步下跌,至去年10月中下旬,世界新棉购销价格初步止跌启稳,11月7日,中国棉花价格指数创出了12606元/吨的季节性低点。国际棉花价格也回落至56美分的当年度低点。
当时,市场普遍认为,年度低点已经出现,世界棉花价格有望在本年度摆脱两年多来50―60美分窄幅波动的状态,甚至会定位于60美分之上。去年11月份USD报告公布的信息似乎也支持这种看法。该报告显示,2006/2007年度世界棉花期初库存1180万吨,产量2523万吨,消费2635万吨,期末库存1110万吨,全球贸易量906万吨。当年全球产不足需100多万吨,期末库存消费比开始下降,棉花供过于求的局面结束。基于这种判断,市场看好下半年度的棉花价格,国内期货市场维持着远期升水格局。
但是,市场的发展却与多数投资者的预期相反,新年以后,在郑州棉花期货市场上,先是705合约,后是707合约,市场遭受轮番抛空,棉花价格持续了长达四个半月的绵绵阴跌,直至前不久才止跌启稳并反弹。远期合约的跌幅超过10%,期间,704、705合约竟然以贴水的状态进行了交割。纽约棉花市场上,连续不断的抛盘将期价压低至48美分/磅之下。
棉花期货市场在新棉上市之后出现的这种走势,实际上是期货价差结构和微观基本面共同变化的结果。
一、期货价格的高升水给套利卖盘提供了抛售空间
新棉上市以来,国内棉花收购价格一路走低,致使丰收之年棉农收入下降,为稳定棉花市场,保护农民利益,国家决定从去年12月26日起,由中国储备棉管理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储棉公司)在新疆紧急收储30万吨棉花。标准级每吨12700元的收储价格比前一年度每吨12000元的收储价格提高了5.8%。
2007年关税实施方案对配额外进口的一定数量棉花实行6%―40%的滑准税。当进口棉花完税价格高于或等于11.397元/公斤时,暂定关税税率为6%。棉花滑准税政策的目的是要在保障国内棉花供应的同时,优先保证国产棉花的销售,维护国内棉花市场价格稳定,保护棉农利益。通过调整税率,进口棉花与国内棉花价格基本相当。
2006年国内棉花由于获得了历史性的丰收――棉花单产达到82公斤/亩的最高纪录,上市后棉花定价相对较低,而美国棉花本年度单产815磅/英亩较上年度825磅/英亩相比偏低,又由于本年度美国的棉花销售补贴Step2取消,美国棉农和棉商收益减少,惜售意识强烈。在本年度初期,国内棉花购销价格有绝对的竞争优势,而印度棉在国际市场采用低价策略,抢占中国市场,致使美国棉农将棉花大量存入CCC项下。
供求和政策的因素造成国内棉花在年度初期销售顺畅,棉花价格稳步小幅上涨,市场投机资金看多气氛强烈,带动郑州棉花期货升水异常升高,在去年12月中旬,705合约达到14400的价位,以当时12900的现货价格计算,期现套利的价差至少有500元/吨的空间,这种价差结构维持了四周之久,在现货销售平稳的情况下,给投资者提供了良好的套利机会。
元旦过后,套利卖盘推动市场逐级走低,705合约价格回落到13800一线,期现价差在春节前恢复到正常水平。
二、CCC棉花套保卖盘造成市场恐慌性下跌
由于主要进口国(中国)的配额政策,主要出口国(美国)的补贴政策,中美两国在新棉上市后的购销策略截然不同。国内对本年度后期世界棉花的供应能力并不担忧,顺价销售;而美国棉农和棉商预计后半年度中国国内棉花消耗之后会转向美国采购,再加上信贷制度等因素影响,消极销售,进度缓慢,在不知不觉中,世界棉花期末库存的压力转移到美国。在外棉今年进口到岸价格普遍比国内高的情况下,纺织企业一致的行动是优先使用国产棉。
中国本年度的棉花销售进度同比明显加快,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抽样调查统计,截至4月底,棉花加工企业平均销售进度76.7%,同比增加18.3个百分点。其中,新疆棉销售进度88.8%,同比增加27.3个百分点。而关税外配额的发放迟至4月才到企业。国内进口方面,2006棉花年度(2006年9月―2007年4月)累计进口133.78万吨,较2005年度同期减少50%。相比之下,美国出口进度缓慢,本年度期末库存达到200万吨。
本年度以来,AWP和纽约期货的价差始终低于12美分/磅,而且美国商品信贷公司调整了CCC贷款棉的拍卖费用,因此本年度美国CCC贷款棉的交易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美国棉农的角度考虑,新的规定使棉商不愿意收购CCC贷款棉,这与近些年的形势大不相同。CCC贷款棉到期不能赎出最多需要支付多达15美元/包的费用(3美分/磅),这一点是美国棉农始料未及的。
合适的AWP与纽约期货的基差会使CCC贷款棉顺利流入现货市场,这是美国棉花销售的根本动力。按照今年的仓库费用,基差必须要达到12―14美分/磅才能使CCC贷款棉快速进入现货市场。本年度以来,这个基差只有一次超过12美分/磅,11美分/磅的基差似乎是一个重要的“关口”。在AWP和纽约期货基差无法拉开的情况下,CCC贷款棉只能“长眠”在贷款之中无法赎出。截至1月9日,本年度美国CCC贷款棉累计仅赎出73万吨,贷款棉高达280万吨。
市场在年度初期认为中国的棉花进口数量不会下降,会推迟到后半年度,届时进口棉报价仍然会维持高位,不会对国内市场造成冲击。但现实中棉花购销市场的平稳,显示国内棉花供求处于平衡状态(另外,民间机构猜测国内棉花的产量比统计数字高20万吨),国内棉商意识到,其对下半年度的价格预期过高。在国际棉价快速下滑的影响下,国内棉花期货的升水受到商业卖盘的无情挤压,其中有些商业卖盘来自棉花进口商。在外盘带动下,国内棉花期货价格春节后连续下行,705合约的超跌使多头被迫接货两万多吨。
当时棉花市场弥漫恐慌性的情绪,如此快的变化,使参与者措手不及,对后市的走向,市场观点分歧再现。但纽约市场的跌势在5月中旬突然逆转,期价一周快速回升3美分/磅,国内市场遥相呼应,707振荡反弹500元/吨,一时间,看多气氛骤然升起。
三、市场酝酿上涨行情
决定棉花价格的根本因素是商品的产销存状况及变化趋势,5月11日,美国农业部首次发布2007/2008年度全球供需平衡表,如下表所示:
(一)世界棉花刚性增长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在2004年全球棉花产量达到2640万吨的历史记录以后,在最近三年,棉花产量始终无法突破这一水平,而消费则保持刚性增长,在本年度已经达到2600多万吨的数值,库存虽然很高,库存消费比却并未增加。
时隔三年后,基本面虽未发生质的变化,但量比已经有所变化,即今年的库存消费比是47%,比前年的48%开始下降,而明年的期末库存消费比会降低到40%以下。
如果这个预测成为现实的话,棉花价格不可能下降到2004/2005年度的价格。在2004年11月新棉上市之际,国内棉花价格曾经跌至12000元/吨,美国棉花也曾达到45美分/磅。从种植收益比较看,历史经验多次表明:在此价位棉农的种植意愿明显下降。
基于目前的供需状况,2007/2008年度新棉上市前的库存压力依然很大,实际上,1200万吨的数量处于历史最大值,但由于消费的增长,库存消费比在2007/2008年度出现下降。在下年度棉花产量不足消费量,但库存较大的情况下,新棉上市的价格不会比2005/2006年度高,但应该比2006/2007年度高,即在2.7―2.8元/斤,折皮棉13500―14000元/吨,而在后半年度,有可能出现比较大的涨幅。从现有的数据看,棉花市场三年的平衡市在本年度(新棉上市前)突破还缺乏足够的动力。
对于美国农业部预测数据的可靠性,能够确认的事实是,全球棉花的纺织消费增长比较稳定,增长的基础是人口的增加和人均消费的提高,2004―2006年,全球GDP增长达3.9%,是2001―2003年的两倍。目前,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中国和印度,人口众多,人均棉花消费偏低,GDP增长大大超过全球平均水平,是世界棉花消费的重要力量。作为棉花纺织消费的大国,中国在2004、2005、2006三年当中保持了近20%左右的平均增长速度,单月纺纱量在去年第四季度已经稳定在160万吨的水平。
今年以来,中国进口速度异常缓慢,有人认为是纺纱配棉比发生了改变。棉纱在纱线中的比例一般是比较稳定的,因为今年化纤的价格比较稳定,棉花同化纤从单价上相比优势在增强,纱线性能和用途又没有新的变化,改变棉纱的配比无论如何也说不通。统计数据表明,最近半年的中国纺纱量增速下降,但绝对值仍然很大。一季度中国纺织品出口形势增速有所放缓,从三月份来看中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累计出口额仅实现14.4%的增长率,4月份,纺织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8%,增幅比一季度回落1.9个百分点。2007年1―3月我国纺织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继续下滑,生产较快增长,纺织品出口值逐月回落。棉纺织行业实际完成投资额、施工项目数及竣工项目数同比增速均出现较大幅度下降,新开工项目数比上年减少,棉制服装出口值也呈逐月萎缩态势。
在去年,业内专家已经认识到,中国纺纱量的高增长期在2006年达到高峰,但基数会维持在比较大的水平,中国国内一季度的纱产量证实了这个观点。随着人民币升值的加快,中国纺织服装的出口优势会进一步削弱,国内产能在未来有向国外转移的趋势。最近三年中国棉花消费分别是838万吨,979万吨,1088万吨,印度是322万吨,359万吨,400万吨。可以看出,南亚地区的纺织增长率正在快速提高,这种转移,对纤维的终端消费有促进作用。人口增加和人均纤维量的提高是全球棉花消费稳步增长的基础,1994/1995―2003/2004年度棉花十年消费增长率是1.4%,2004/2005年度是9%,最近三年全球棉花消费增长量平均在100万吨以上,下年度(2007/2008)棉花消费超过2700万吨的数据是可信的。
(二)棉花供应能力受限
唯一的变数在于2007/2008年的全球产量,在中国、美国、印度三大产棉大国中,中国和美国的总产出现突变的几率不大,巴基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西的绝对量变化也不大。
我们要讨论和关注的是印度的棉花产量。2006年印度棉花种植面积为9250百万公顷,其中转基因棉花种植面积占35%。由于种植转基因棉花等原因,印度棉花单产在2006/2007年度达到494公斤/公顷(33公斤/亩)。估计2007年印度棉花种植面积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印度棉花播种面积一直相对比较稳定),转基因棉花种植面积将增加到50%,在今后两年内将达到80%。由于印度棉花播种面积全球最大,但长期以来其单产最低(低于世界平均700公斤/公顷),故印度棉花的单产改变对全球棉花产量有举足轻重的影响。2003年印度棉花单产增长了33%,市场将其解释为转基因BT棉种的推广。
但另有观点认为,近年印度棉花单产的提高主要是天气状况等多种因素,在最近三年转基因棉播种比例加快推广的时期,单产的增长并不显著。印度棉花的单产与品种的关系并不稳定。从2003年399公斤/公顷、2004年464公斤/公顷、2005年473公斤/公顷、2006年494公斤/公顷的变化看,单产并未能与稳定增长的转基因棉播种面积增长相应,决定单产的是天气状况等多种因素。在面积与去年相同的情况下,按单产(三年平均)增加10%计算,2007/2008年度印度的棉花产量应该在500万吨以内,中国面积微增,产量680万吨,美国播种面积减少20%,产量仅410万吨,美国的下降会削弱印度的增加。综合看来,在正常条件下,2007/2008年度的产量在2550万吨。另外,国际棉花种植专家发现,转基因棉的单抗性对棉花产量隐含着极大风险,在经过几年以后转基因棉的生产成本呈递增倾向,种植转基因棉花的收益正在下降。
(三)市场面临超跌反弹
当前,棉花期货价格的超跌吸引了消费买盘的进场,现货市场的纺织企业前不久闻风而动,加快了采购进度。但据了解,反弹以来本轮购销活动对现货价格的拉升不大,久违的回暖,使棉商产生惜售心理,国内6月1日的中国棉花现货指数328报13050,接近3月28的13070元/吨。市场尚缺乏实质性利好,技术性反弹特征明显,最近两周,期货价格正在消化短线卖盘,从技术上,抛压过后,中期底部可以确立,已经形成的盘整区间正在蓄势向上突破。
前期市场人士猜测,美国多数贷款棉已经在50美分/磅之上做了卖期保值,市场降价促销已经达到目的,从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看,截止到5月22日,正如大家所预期的那样,有大量的棉花(大约120万吨)从CCC项下赎出,CCC项下还有80万吨未被赎出。现阶段,非美棉品种要么库存见底,要么价格太高,基本面情况对促进美棉出口非常有利,美棉正在等待进口国的大量采购。但美国销售报告显示,截至前周,美国棉花销售160万吨,只完成260万吨销售计划的60%,要在本年度不多的十周完成任务,以后每周的装运要达到10万吨。投资者须密切关注中国进口情况,后期到岸量每月要达到40万吨(平均8万―9万吨/周)。在可能的天气因素造成的单产增减之前,我们不能主观臆断,给期货价格作出升贴水。
郑棉707合约价格在现货短期上涨缓慢的情况下难以大幅升水,但709合约在新棉上市前受诸多因素影响还有炒作空间,在青黄不接的9月,14000的价格减去年度贴水,实际上只有13800,相当于2.7―2.8元/斤,和新棉接轨。从结转库存和下年度库存变化的趋势看,套保卖盘的抛售压力并不强,在充分筑底之后,反弹的趋势应该得到延续,高度可以达到14500。在操作上801合约在14200之下的价位偏低,看涨的时间价值更大,未来的上涨行情可能会在这个合约上表现得比较强。纽约12月棉花也有机会重回60美分,届时是否能够破位上行超越三年的箱体,还要与时俱进,边走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