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截至2007年6月22日)国棉销售数量有所减少,国内、外棉价继续大幅上扬,棉纱、涤纶短纤价格保持平稳。
一、国棉成交数量有所减少
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对11省91县市的1029家农户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7年6月20日,被调查农户累计交售籽棉3521吨,占已采摘籽棉量的96.62%,同比下降0.54个百分点。另据对94家大中型棉花加工企业调查统计,截至6月20日,被调查企业新棉加工进度为98.99%,同比增加1.98个百分点;平均销售进度为88.23%,同比增加19.9个百分点,其中,新疆棉(不含交储数量)的销售进度为83.84%,同比增加20.4个百分点,含交储数量的销售进度为97.6%,同比增加34.2个百分点。
根据抽样调查情况,按照国内棉花产量673万吨、采摘进度99.4%、交售进度96.62%测算,截至6月20日,本年度全国已累计收购皮棉646万吨,同比增加17.7%;加工皮棉640万吨,同比增加20.3%;已销售新棉570万吨,同比增加52%,加上储备竞买的30万吨新疆棉,新棉销售预计为600万吨,较前周增加10万吨。
二、国内棉价继续上涨
上周以来,随着前期棉花价格的上涨,部分棉花经营企业滋生了惜售心理,使得本就紧缺的国内资源更显紧张,推动国棉报价继续上调。6月21日,内地标准级棉到厂均价13598元/吨,较前周涨346元,涨幅2.61%;受国内现货价格及纽约期货价格大幅上涨拉动,上周郑棉期货与电子撮合价格继续上涨态势。6月21日,郑州棉花期货2007年7月合约收盘价13990元/吨,较前周上涨320元,涨幅2.34%;全国棉花交易市场电子撮合交易2007年7月合同均价14285元/吨,较前周上涨456元,涨幅3.3%。
三、纽约期棉进一步走强
国际市场对中国新棉花年度之前的需求十分看好,此外,最新一期美棉出口周报显示,6月8-14日的一周里美国陆地棉净出口量为4.56万吨,较前周增长44%。受上述因素影响,基金买盘大增,推动纽约期货价格进一步走强。6月21日,2007年7月合约价格56.5美分/磅,较前周上涨250点,涨幅4.63%。亚洲主要港口到岸价(M级)60.87美分/磅,较前周上涨189点,涨幅3.2%,按1%关税计算,折人民币进口成本价12072元/吨(以7.6208汇率计算),低于国内市场1526元/吨,价差较前周扩大96元/吨,按滑准税率计算,折人民币进口成本价13331元/吨,低于国内市场267元/吨。
四、棉纱、涤纶短纤价格保持平稳
上周以来,棉花价格持续上升,一些棉纱厂受成本刺激试探上调棉纱价格,但棉纱市场整体气氛仍显不足,价格维持平稳态势。由于下游需求依旧不足,原料成本支撑乏力,涤纶短纤价格低位盘整。6月21日,32支纯棉普梳纱报价18495元/吨,涤纶短纤报价11600元/吨,均与前周持平。
五、趋势展望
根据国家棉花市场监测系统截至6月20日的调查数据显示,国棉销售进度已经达到88.23%,累计销售570万吨,若考虑到储备竞买的30万吨新疆棉,新棉销售预计已达600万吨,国内资源确实所剩不多。然而,外棉供给相对充裕。截至目前,国内可用棉花进口配额数量总计为349.4万吨,而1-5月份累计进口仅92.44万吨,因此,后期纺织企业可用配额数量为256.96万吨,数量比较充裕。同时,近日外棉的价格优势逐渐显现。6月13日,亚洲主要港口到岸价58.51美分/磅,按滑准税率计算,折人民币进口成本价13108元/吨,低于国内市场104元/吨,外棉价格优势逐步明显,6月21日,这一价差已达到267元,这将引发纺织企业采购逐渐偏向外棉从而减少对国棉的需求。
从下游纺织企业来看,随着天气逐渐炎热,纯棉产品销售越发困难,而混纺纱、人棉纱之类的纱线销售情况相对较好,部分棉纺织企业已经开始逐步减少棉花用量而增加化纤用量。面对半月以来棉价持续上涨的态势,部分纺织企业的追涨情绪有所减弱,采购节奏相对放缓。6月18日,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商务部、海关总署发布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低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的通知》,规定自2007年7月1日起,降低服装鞋帽等2268项容易引起贸易摩擦的产品的出口退税率,服装出口退税率降至11%。纺织企业出口的积极性势必受挫,出口量的减少将会带来用棉量的下降。
由此可见,尽管国棉资源逐步见底,但是国际市场棉花供给充裕,而纺织企业采购积极性存在变数,因此,支持棉价持续大幅上涨的因素面临弱化的风险。